在1960年,位于东北松嫩平原的大庆油田,石油工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战,顺利生产出97万吨原油,为新中国解决了严重的石油短缺问题。毛主席收到关于石油工人们的报告,得知这场油田会战进展迅速,工人们英勇奋斗,特别是王进喜,一位不畏艰难、刻苦工作的工人,他的付出被誉为“铁人精神”。毛主席听后非常高兴,期盼着他们能早日生产出更多石油,解脱国家的油料困境。
石油部接到中央的表扬后,召开了一场盛大的大会,表彰这些英雄。然而,王进喜却迟迟未到。正在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准备派人寻找他时,钻井指挥部的技术员匆匆报告,王进喜所在的钻井队出现了严重的操作错误——射孔打错了。这一失误直接影响到井的质量,余部长感到震惊。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肯定会被当众批评。但这是王进喜,他的表现又该如何处理呢?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从小家境贫困,陪着盲父四处乞讨。年轻时,他进了玉门油田做工,条件极其艰苦,穿的破鞋重达九斤,年复一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随着新中国成立,油田的工人们得到了更好的待遇,王进喜也因此深受感动,决心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先进的工作者。 1959年,王进喜被选派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回到玉门后,他参加了支持东北松嫩平原大油田会战的誓师大会。在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在北京看到公交车上载着一个黑色的大煤气包,原来国家缺油,公共汽车只能烧煤气,这让我非常痛心!”他激动地宣布:“我报名,立刻去东北大油田!即使少活二十年,我也要拼尽全力拿下这个油田!”工人们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加。 尽管大家急切地前往东北,王进喜却迟迟没有得到出发的通知。他急得找矿领导询问,矿领导表示,油田需要补充一名领导岗位。王进喜坚决表示:“我只想去大油田,我急需为国家打井!”最终,矿领导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出发前,矿领导和同事们都来看望他,发现他什么行李也没带,只带了一本毛泽东选集。他简单地说:“我不需要行李,井架就是我的家。”同事们只能为他准备一些生活必需品,打算后续送去。 当他们抵达大庆油田时,王进喜看到了来自各地的石油工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都准备着投入紧张的生产工作。由于起重机不足,王进喜等着等着就急了,他号召全体工人:“毛主席在北京看着我们,必须马上开始工作!没有起重机,我们就肩扛手抬!”大家听后士气高涨,齐心协力把60多吨重的钻机搬到了井位。 1960年4月,天气依然寒冷,王进喜带领队伍奋战在钻井现场。由于水管线未铺设,他决定亲自带领工人们提水。大家共同努力,最终成功提来200多吨水,保证了钻井需要。经过不眠不休的努力,他们仅用六天就打好了第一口井。 然而,第二口井却发生了井喷事故,王进喜果断决定用水泥封井,尽管材料不足,他亲自跳入泥浆池中,艰难地手动搅拌,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尽管王进喜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但他依然在大会上遭到批评,因为射孔错误。在石油部和大庆油田的领导商议后,决定仍要批评王进喜,以示公平。在大会上,王进喜毫不回避,堂堂正正地接受批评,展现出工人阶级的无畏和自信。 不久后,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大队长,负责领导数百人的队伍。他用自己攒下的钱购买了摩托车,往返各个井队,亲自解决工人们的困难和问题。在他指导下,油田的开采速度越来越快。 有一次,王进喜检查托儿所时,看到一位小孩哭泣,误以为是阿姨疏忽了照看孩子。他气愤地批评了阿姨,后来才得知,原来是她为了照顾其他孩子而将自己的孩子独自留在房间。王进喜感到非常内疚,当场向这位阿姨道歉,并且公开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 后来,一位记者采访王进喜时,他谦逊地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寒冬腊月里依然坚守岗位的石油工人、在荒原上日夜作业的技术员和工人们。没有他们,哪有大庆油田的辉煌?”王进喜深知,个人的荣誉属于集体,只有全体工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庆油田的奇迹。 为了加快油田的开发,邓小平副总理在党中央批准后,命令三万名部队官兵转业前往大庆,带来了新的力量。此后,大庆油田的开发速度飞快,到1961年底,北京的公共汽车终于不再依赖煤气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