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余年形成的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最大底气和丰富资源,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深厚精神储备,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发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同其他国家文化的交通交流,乐于同世界各国开展经济贸易文化思想的交往互动。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沟通中亚到东亚的古代丝绸之路,西域的食品、工艺、舞蹈等传入中原;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在魏晋时期又一次广泛传播,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事例无一不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包容,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各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佳话,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努力汲取世界各国优秀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蓬勃发展。
发扬传统文化,重点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路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余年的不断发展,我们传统文化的积淀无论在其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在世界上难有其匹,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其中不可能全部都是精华的东西,必然夹杂着封建、落后、迷信等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愚昧思想,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整理归纳、净化提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针对五千来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进步的、合理的因素保留下来,更好促进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
发扬传统文化,关键在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负责态度。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为生的精神命脉,一个没有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只能在当今激烈的国家竞争中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庸和傀儡,沦为其他国家文化产品的倾销市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标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永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华民族精神,尊重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历史,尊重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化,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拒绝做历史虚无主义者和文化虚无主义者。近年来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哪吒》《浪浪山小妖怪》等影视剧作获得巨大成功,离不开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的负责严肃态度。没有传统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应该牢记任何的传统都是历史的过客,只有始终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负责态度,我们才能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富矿”不至于进退失据、无所适从,而能以一个积极进取的态度做历史文化传统的扬弃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