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的故事。至此,关于诸葛亮北伐的五篇文章全部写完,希望大家喜欢。
尽管第四次北伐未能成功,但这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真正的原因在于后方出现了问题。李严上欺下瞒的事情只是表面现象,蜀汉面临的真正困境在于进攻时的地理劣势,以及庞大的军需开支。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今民穷兵疲”和“事不可息”的矛盾,揭示了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蜀汉的主要耕种区在四川盆地,这片土地物产丰饶,土地肥沃。蜀汉的人口一直有争议,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蜀汉的人口远不止史书上提到的94万,实际人数可能在数百万之间。东汉时期益州人口约有700万,除非遭遇大规模战乱,否则人口不可能大幅下降。几百万人的食物问题,是维持政权的基础。如果将部分民众的口粮用来支持北伐,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再加上连续数年的北伐,士兵身心疲惫,士气低迷,情况也变得更加复杂。
从公元231年到234年,诸葛亮没有再次发动北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休养生息上。诸葛亮让士兵们恢复体力,调整精神状态,并鼓励农民生产粮食,为后续的北伐做好准备。同时,他还加强了军事训练,确保将士们没有因长时间未参与作战而变得松懈。
到了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出征北方。他将大量粮草运送到斜谷,作为第五次北伐的起点。斜谷的褒斜道虽然地形艰险,但与其他道路相比更为便捷。诸葛亮采用了“流马”这种工具——小船,用于运送粮草。褒斜道内有褒水和斜水,借助这些水道运输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成本,遇到没有水的地形时,又可以换上大车继续运输。
为了牵制魏国的主力,诸葛亮请求孙权出兵合作。他要求孙权派兵北上,尽量拖住魏军的主力。孙权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派遣了十万大军进攻魏国,成功地吸引了魏军的注意。
蜀军约十万人,沿着褒斜道迅速北上,很快抵达郿县。诸葛亮选择将驻扎地设在郿县以西的五丈原。五丈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北有渭水,东有斜水,西面紧靠曾让诸葛亮失败的陈仓。这里是一个高台地,四周有天然屏障,非常适合防守。为了缓解粮草运输问题,诸葛亮还在五丈原屯田,实行《孙子兵法》中的“智将务食于敌”策略,让蜀军不再为粮草发愁。同时,这样做还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诸葛亮的用兵风格一贯谨慎,他不轻易冒险,而是稳扎稳打。五丈原的地形有利于防守,而且离关中平原较近,供给问题也能得到一定解决。
魏军方面,司马懿立刻警觉,决定派遣两万精锐兵力驻守在渭水北岸,与蜀军对峙。虽然诸葛亮曾试图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并未上钩。司马懿站在保卫长安的角度认为,只有长安不失,自己才有交代,因此他采取了谨慎的策略,不急于与蜀军交战。
然而,形势逐渐发生变化。孙权的援军被魏军击退,魏国的主力能够集中力量对付蜀军,蜀军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诸葛亮几次挑衅司马懿,但对方始终不动。最终,蜀军只能在五丈原等待时机。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操劳过度,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身体开始承受不住重负。根据史料记载,司马懿曾揣测:“诸葛亮吃得少、管得多,没几天就会撑不住。”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享年54岁。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悲痛。
诸葛亮的北伐最终没有取得胜利,地形的限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刘备当年在江东建立“吴汉”,拥有平坦的地势和充足的粮草,诸葛亮或许能省去不少精力。事实上,许多次北伐中,诸葛亮更多的精力都花费在了后勤保障上,尤其是粮草的调度。如果他是在“吴汉”丞相的位置,参考东晋北伐的经验,战局可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