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规模授衔时有一个重要原则:转入地方工作的干部不再参与评衔。即便是那些在革命初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高级干部,也因为转到地方岗位,未被授予相应的军衔。比如周恩来和邓小平,这两位开国元勋都主动放弃了军衔。如果周恩来参加授衔,他本应排在朱德之后,成为第二位元帅。而邓小平在元帅评选名单中本来是第七位,最终的位置与罗荣桓相当。其他像邓子恢、张鼎丞、滕代远、谭震林和李富春等人,因已转为地方工作,也未被授予他们应得的大将军衔。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个别干部因特殊原因仍然获得了军衔。例如,陈毅因为转为外交岗位,依然被授予了元帅军衔。而乌兰夫则因其对革命的特殊贡献,被授予上将军衔。
其中有一位例外,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转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是四川省委的领导,1955年1月,刚刚成为副省长,但在授衔名单公布后,主席特意指示将他补上,这个人就是闫红彦。他的特殊贡献,究竟是什么,让主席亲自做出破例授衔的决定呢?
陕北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而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陕北红军的高级将领,大多英勇牺牲。尤其在陕北红军和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几位重要人物的去世,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唐澍、杨重远、谢子长和刘志丹,都是这些红军英雄,他们的牺牲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唐澍是河北易县人,21岁时考入黄埔军校,后来加入了五原起义的军政学校,出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派往陕北组织起义。唐澍领导了清涧起义,起义失败后,继续参与了渭华起义,担任总司令,但最终在游击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杨重远,陕西绥德人,早年是教员,后加入陕北的兵运工作。与唐澍、谢子长一同,杨重远参与了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等战斗。1933年,他在安定谭家崄战斗中牺牲,年仅39岁。
谢子长是陕西安定人,他先后在西安、榆林等地学习,回乡后组织民团,开展反帝斗争。后来,他加入了清涧起义,成为游击队的副指挥,并在渭华起义后担任大队长。谢子长是安定、延川根据地的奠基人之一,1935年因战伤去世,年仅38岁。
刘志丹,年仅33岁时牺牲,是陕北红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比谢子长年轻六岁,他在黄埔军校接受过军事训练,并在陕北担任重要职务,是西北革委会主席之一。刘志丹牺牲后,陕北红军的代表性人物基本已更替,而闫红彦逐渐崭露头角。
除了这些英勇牺牲的将领,还有一些较晚加入的红军干部,他们的资历和贡献与闫红彦相当,但因种种原因,未获得授衔。吴岱峰便是其中一位。吴岱峰出生在陕北的瓦窑堡,早年参加北伐,后来加入陕北游击队,任副总指挥。1936年底,红军被重新编制,吴岱峰成了红29军的军长。抗战期间,他在延安和抗日战场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他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资历,但由于当时没有参加授衔,他错过了成为上将的机会。
贺晋年也是一位有着丰厚战功的将领。他曾在抗战期间担任红15军团的师长,战功赫赫,且在解放战争中担任重要指挥职务。即使他的战功比闫红彦更为显著,但由于受到高岗事件的影响,贺晋年在1955年的授衔中仅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另外,郭洪涛,曾是山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虽曾在陕北和山东地区指挥游击战,但因政治风波和整风运动,错失了获得军衔的机会。
虽然闫红彦的上将军衔,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捡来的”,但是从他的资历和贡献来看,实至名归。大革命时期,他与吴岱峰等人共同创建了晋西游击队,并为延安的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抗战时期,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在警卫和作战中表现出色。解放战争期间,闫红彦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副政委,推动了战斗力的提升。在建国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也在四川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
因此,尽管闫红彦的上将军衔在一些人眼中看似有些特殊,但从他的革命历程和贡献来看,这个荣誉是完全应得的。他为革命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无可磨灭的贡献。1955年9月,闫红彦正式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了三个“一级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