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图》这幅唐代的画作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女性的身材特点,许多画中的女子呈现出丰盈的体态。与今天现代审美中崇尚的瘦身标准相比,唐朝是否真的是以胖为美呢?特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美人杨贵妃,她的身材究竟是不是传闻中的“圆润”呢?
每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都有其独特性,这些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文化冲击、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唐朝的盛世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开放,外国使者频繁来访交流。这一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尤其是在武则天登基之后,女子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女性的束缚也变得更加宽松,社会风气变得自由宽容。
此外,唐朝的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这种舒适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普遍较为丰腴。因为日子过得好,吃得好,自然也就逐渐变得圆润。唐代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认为,体态丰盈是一种幸福和国家强盛的象征。
虽然唐代的审美偏向丰满,但“胖”并不等于“越胖越美”。这里的“胖”更多的是指女性的身材丰腴,而非臃肿。以杨贵妃为例,她并不像传言中那样是一个典型的“胖美人”,她的身材相较于一些纤瘦的女子来说,的确更为丰腴一些。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杨贵妃的身高大约在163到165厘米之间,体重大约是60到63公斤。这个身材比例并不算过于肥胖,更像是丰满的体态。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显得肥胖,并不仅仅取决于体重,还与肌肉和脂肪的比例有关。如果两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相同,肌肉含量高的人看起来会更瘦,反之,脂肪较多的人则显得更圆润。据说杨贵妃十分喜爱舞蹈,李隆基特地为她作曲《霓裳羽衣曲》来博得她的欢心。长期跳舞的人肌肉含量一般较高,因此可以推测,杨贵妃的身材更加匀称、曲线优美。
唐朝的审美并非始终如一。在唐朝初期,审美标准偏向纤细和窈窕。比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示的女子身材多偏瘦弱,给人一种风一吹就倒的脆弱感。这种审美风格与唐初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当时的人民生活较为简朴,经济并未达到盛唐时的繁荣,因此,女性的身材更倾向于纤细修长。
此外,唐朝的王室血脉中混有胡人和鲜卑族的血统,这些外族的文化也影响了唐朝的审美。胡人和鲜卑族的人喜欢健硕、健康的体型,并推崇马术和射箭等游牧文化。这种影响使得初唐的女性身材多以紧致的肌肉线条为美。而随着唐朝进入盛世,经济条件改善,审美逐渐发生变化,丰盈的体态反而成为了美的象征,因此杨贵妃的身材显得较为丰满。
然而,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向衰退。战乱使得人民生活困苦,经济条件差,审美标准也再次发生变化。此时的审美逐渐回归对纤细、娇弱的偏好,女性的身材不再以丰盈为美,反而更喜欢弱柳扶风般的纤瘦。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唐朝的审美受到了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刻影响。因此,现代女性不必过于焦虑身材问题。一个丰盈的身材,不仅是个人健康的体现,更是社会富足、安定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