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机务段劳动服务公司:曾经的兴旺与衰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铁路机务段大集体的诞生是为了安置一批从上山下乡运动中返城的知识青年,这些青年大多是铁路职工的子女。当时,国家为了解决大量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提出了“自家的孩子自家养”的政策,号召各企业设立类似的集体经济单位。铁路机务段便应运而生,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也被称作“小集体”。这一举措解决了当时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虽然这样的集体经济模式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衰落,但它曾在那个时代发挥过重要作用。
劳动服务公司隶属于机务段,是一个副科级单位,公司的管理层由机务段的领导派遣,体现了对这一企业的重视。公司先后开设了多个工厂和服务项目,包括机械修配厂、电池厂、翻砂铸造厂、劳保服装厂、麻织厂、红参加工厂、装卸队和锅炉酸洗队等,集体职工人数超过五百人。
大多数职工从事的是装卸工作,特别是与蒸汽机车相关的工作。由于蒸汽机车需要大量的煤炭,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卸煤车和销售炉灰。每当煤车到达时,负责人就会立即通知各个小组,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大家都要按时工作,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依然不间断。每一辆煤车约60多吨,八个人负责卸一辆车的煤,工作强度非常大。为了减轻负担,大家有时会合伙买烟,送给燃料车间的司机,以便让他们在空闲时帮忙抓些煤,稍微减轻工作压力。
尽管工作辛苦,但大家都很高兴,毕竟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工资,足够养家糊口。而且,和主业的职工一样,他们也能享受劳动后的洗澡待遇,参与政治学习,精神面貌十分积极。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年,直到蒸汽机车逐渐被淘汰,新的机车不再使用煤炭,炉灰也随之消失,劳动服务公司的项目也逐渐减少。
面临困境,劳动服务公司的经营逐渐陷入困境。电池厂的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销售困难;翻砂厂因为动力设备的更新换代,失去了销路;剩下的炉灰也由个别职工承包。最终,剩余的工作项目也都交给了有经验的能人承包。许多职工再次面临失业,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尤其是夫妻都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家庭,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这些曾为铁路发展贡献过青春和汗水的人们,在铁路的大改革和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变化。许多人走过了充满艰辛的岁月,生活经历了剧烈的波动,许多家庭面临过悲欢离合的情节。尽管如此,那些岁月和经历至今仍在许多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成为一种珍贵的记忆。
如今,这一代人多数已退休,虽然他们的退休金并不高,生活依然过得节俭,但他们依然以坚韧的姿态度过每一天。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个曾经兴旺过的集体经济模式,如今已成为历史,成为许多人心底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