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高的身世,史书《史记》上并未详细记载,仅提到他是“宦籍”,并与“隐宫”一词相关,这些信息加上古今语言的差异,使得赵高被普遍认为是面色苍白、声音尖细的太监。由于《史记》中提到“赵高者,诸赵疏属也”,一些人猜测赵高可能是赵国的贵族公子。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提出,赵高或许是因为秦国灭赵后,愤而自宫混入秦宫,最终达成祸乱秦朝的目标,甚至成了某些版本中的“励志典型”。
然而,随着大量秦汉竹简的出土,赵高的真实背景逐渐浮出水面。这些新发现改写了我们对赵高的传统认知,也揭示了秦始皇为何会重用赵高的原因。
《史记·李斯列传》中提到赵高是“宦籍”,即宦官。按今天的理解,宦官是阉人,但在甲骨文中,“宦”字的意思是“贵族的奴仆”。从商代到秦朝,并没有证据表明宦官必定是阉人,阉人制度直到东汉才正式规定宫廷内侍必须是阉人。在秦朝,虽然宫廷中已经有阉人,但赵高并不是阉人,他只是担任秦始皇的近臣,并非宫中太监。
关于赵高是否为阉人的说法,最常见的证据是《史记·蒙恬列传》中的记载:“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中的“隐宫”一般被理解为“天阉”,即非男非女的特殊情况。然而,这样的解释过于牵强,毕竟不可能所有兄弟都“天阉”。通过对出土竹简的研究,学者们发现,赵高的“隐宫”应为“隐官”的误写。原来“隐官”是指那些因犯罪身体不全、无法恢复正常身份的刑满释放人员。文献中提到“隐官”是指这些人重新获得了自由身份,但享受较低的待遇。因此,赵高并不是阉人,他的家庭背景可以解释为母亲曾因犯罪被惩罚,之后被释放,家庭出身贫寒。
赵高的出身与其早年的遭遇或许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性格。由于母亲曾经受过刑罚,赵高可能从小就遭遇了社会的排斥与讥讽,这种背景可能让他产生了内心的仇恨,尤其在秦始皇去世、无人制约时,他选择支持胡亥发动大规模的屠杀。
同时,赵高的身世也存在一定的历史谜团。《史记》提到“赵高者,诸赵疏属也”,意味着赵高可能与赵国宗室有关系。然而,考证表明,赵高的父亲可能是秦国的低级官吏,而非赵国公族。赵高的母亲曾是“隐官”,而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官吏,赵高凭借自己的才华,特别是在律法与书法方面的精通,最终进入秦宫工作。
赵高的身世表明,他并非赵国公族的后代,而是秦国公族的远亲。通过他的精湛书法和对法律的掌握,赵高很快获得了秦始皇的信任,成为了秦始皇的私人秘书和皇家车队的指挥官,最终在宫中担任重要职务。赵高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励志的传奇,也解释了为何秦始皇会如此重用他。
总的来说,赵高从贫困家庭出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机遇,最终进入权力中心,成为秦始皇最信任的臣子之一。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巧合,可能解释了赵高后来的野心与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