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在战国时期的衰落,往往被归咎于魏惠王的失误,特别是他放走了两位本可以帮助魏国长期强盛的英雄——孙膑和商鞅。 今天我们重点讲孙膑的故事。孙膑与师兄庞涓曾一同拜鬼谷子为师。庞涓性格急功近利,学了些皮毛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山寻求功名,而孙膑则谦虚谨慎,踏实学习。鬼谷子认为孙膑更具品德,因此将《孙子兵法》传授给了他,而没有给庞涓。庞涓后来成为魏国的高官,孙膑得知后便辞别师父,去投奔庞涓。但庞涓心生嫉妒,尤其是当他得知孙膑掌握了《孙子兵法》,他更是心生嫉妒之情,决心夺取这本兵法。 庞涓策划陷害孙膑,使得孙膑双腿受伤,从此无法行走,只能依靠轮椅度日。尽管如此,庞涓伪装成好人,试图从孙膑口中套出《孙子兵法》的秘密。经过一系列巧合,孙膑得知了庞涓的阴谋,最终装疯逃出魏国,投奔了齐国。
在齐国,孙膑通过指导田忌赛马的巧妙战术,帮助齐国大获胜利,赢得了齐威王的信任与重用。随后,孙膑辅佐田忌,两度击败庞涓所率领的魏军,最终迫使庞涓自杀,为自己复仇。 庞涓之死的场景非常戏剧性:天色已晚,庞涓看到一棵树干发亮,走近后发现树上刻着六个字:“庞涓死此树下”。他意识到自己中了孙膑的计谋,试图逃跑,但却被重重包围,最后不得不自尽。史书认为,孙膑之所以能够战胜庞涓,得益于他对《孙子兵法》的深刻理解,而庞涓却未能领会其中的精髓。 虽然这一系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在其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它们背后的历史现实。例如,孙膑和庞涓是否真如传说所述拜鬼谷子为师?这个部分并未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历史往往是模糊的,而故事则为我们塑造了“好人”和“坏人”的形象,使得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倾向于认为孙膑是好人,庞涓是坏人。 关于庞涓怀疑孙膑通敌的原因,当时魏国正在谋划征服赵国和韩国,而齐国经常插手其余国家的事务,因此,魏惠王对孙膑妻子是齐国人这一点产生了怀疑。在魏国的眼中,和齐国有联系的人常被视为“内通敌国”。但史书对孙膑如何回应这一怀疑并未有明确记录。有人猜测,孙膑并未意识到自己妻子的身份可能带来的麻烦;但我认为,作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应该很清楚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另一种说法认为,孙膑可能本就是齐国的间谍,但这一点可能性较小,因为当时魏国的四面受敌,齐国无需派间谍来干涉。 然而,无论孙膑的动机如何,魏惠王最终让孙膑逃到齐国,这一决策对魏国来说无疑是个大错。有人说,孙膑的逃亡等于给予齐国一股强大的力量,甚至把齐国的实力与金国相比,认为魏国此后将遭遇齐国的强势反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魏国在地理上处于“四战之地”,周围全是敌国,魏国的处境非常困难。尽管魏国曾经强盛百年,但其持续的扩张和对周围国家的压迫最终使得其不得不与多个国家同时对抗。这种四面受敌的局面,注定了魏国很难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 齐国虽不如魏国强大,但因地理位置的优势,能够在魏国疲于应付多方面压力时逐步积累实力。而魏国则陷入了不断出击和自保的困境。孙膑的个体影响,无论他是否在魏国或齐国,都无法改变魏国在地理和战略上的根本劣势。更不用说,魏国所面临的四方夹击,已经是它衰败的根本原因。 最后,所谓的“围魏救赵”,其实不过是齐国绕到魏国背后,对魏国进行偷袭罢了。这个战术并不复杂,类似的战术在战争中司空见惯,并非什么高深的计谋。事实上,魏国在与周边强敌的博弈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冲突,早已让它走向衰退。 孙膑的传奇固然精彩,但从历史角度来看,魏国的衰落更多是由其地理劣势和周围多重威胁决定的,而非单一的英雄人物或计谋所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