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先帝遗愿时,诸葛亮执意进行北伐,尽管蜀国当时国力空虚,刘禅和朝廷大臣都劝阻过他。然而,除了曹魏和孙吴两大强敌外,中原地区依然存在着其他势力。在蜀国全力北伐时,如何应对后方空虚,成为了一大挑战。
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位重要人物,虽名气不大,但他在诸葛亮北伐的15年中,默默奉献,坚守边疆,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蜀中缺乏优秀将领时,他毅然随军北伐,最终却止步于沙场,死后,姜维感叹:“我不及他也。”
那么,这位英雄是谁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他的一生。
张嶷(字伯岐),出生在四川南部的一个贫寒家庭。15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年少的张嶷不得不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然而,他并未被困境打倒,反而励志自强。10岁时,他遇到了一位老学者,向其请教,从中获得了知识与人生的智慧。父亲临终时,叮嘱他要与国家的兴亡共命运,张嶷深受触动,从此立下了匡扶汉室的志向。
为了能有所作为,张嶷刻苦学习,20岁时,他参加了县里的选拔,并凭借一篇出色的文章成为了县主簿。在公元213年,蜀中匪患严重,张嶷凭借自己保护县令一家的英勇事迹,获得了刘备的关注。刘备当时正需要人才,便将张嶷任命为州从事。
然而,张嶷并不满足于官职的荣华,他内心一直渴望投身战场,成为一名武将。227年,贼寇张幕带领盗匪掠夺广汉和绵竹,张嶷主动请缨,带着300名新兵前往平乱。面对敌众我寡,他巧妙利用兵法布阵,成功将张幕俘获,使得这场战斗几乎没有任何伤亡。此战后,张嶷声名大振,成为蜀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星辰。
然而,张嶷并没有因此满足。在蜀国的另一个边界,越巂郡爆发了叛乱,张嶷在没有丝毫怨言的情况下,受命前往平叛。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在越巂一待便是15年,直至诸葛亮去世,他仍坚守在蜀国边疆。
张嶷为人低调,忠诚而务实,屡建奇功,却从不为名利所动。马忠曾赞他:“阁下真乃非常人也!”无论是平定叛乱,还是剿匪抗敌,张嶷总是亲力亲为,深得百姓爱戴。在许多人看来,张嶷应当升迁进蜀国的核心圈,但他却甘愿守卫边疆,完全没有私欲。
三年后,姜维准备北伐时,张嶷再次主动请缨,然而由于关中防守不能空虚,大家最终拒绝了他的请求。尽管如此,张嶷依然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继续坚守岗位。
时光流逝,15年后,年过六旬的张嶷再次请求出征,最终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当他加入姜维的北伐队伍时,已年老多病,但他坚持参战,愿意为国家出力。公元254年,张嶷在北伐途中为保护队伍,主动留下来断后,不幸壮烈牺牲。
张嶷的牺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不像关羽、张飞那样有着显赫的名声,也不像诸葛亮那样聪明机智,但正是有了像张嶷这样忠诚、无私的将领,三国历史才更加丰富多彩。张嶷的事迹深刻诠释了忠诚与坚守的真正含义。他那为国家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执念,成就了他不朽的英雄形象。
张嶷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一定是最大、最显赫的人物才能留下浓重的一笔,有时候,正是那些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英雄,才成就了历史的真正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