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日本人自豪地说:“大唐的正统在日本。”他们认为今天在日本流行的寿司、生鱼片和榻榻米等文化,都是从中国唐朝时期传承下来的。这一观点曾让许多日本人感到骄傲,但只有中国人才清楚,其实这些传统并不是日本的原创,很多都是中国文化的“余音”。
在唐朝时期,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那里不仅是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孕育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影响。几千年过去,许多唐代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逐渐消失,而日本却成功保留了这些文化。那么,为什么唐朝的文化在中国失传,却在日本得以保存呢? 早在19世纪,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了一种学说——“唐宋大变革”。他认为,中国的唐代文化在唐朝结束后逐渐消失,部分文化通过日本的学习和吸收得以保存下来。这个学说引起了不少争议,但至今仍有人认为,今天日本的风俗文化正是唐朝的“正统”。 举例来说,日本的传统美食——刺身,很多人以为它是日本的代表性食物,尤其是在中国,许多高档日本餐厅都深受欢迎。但实际上,刺身这种食物源自中国古代,最早叫做“鱼生”,并且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中国人从河流和海边捕鱼开始,逐渐发明了食用生鱼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仅简单,而且保留了鱼的原始鲜味。最早的鱼生出现在中国的原始居民中,后来演变为“鱼脍”,但它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直到唐朝时期,鱼生才成为一种流行的食品。唐代的名人如李白、杜甫都在诗中提到过鱼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生的食材也越来越精细,不再是随便捕捞的野鱼,而是选用名贵的鱼种。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鱼生逐渐从中国的餐桌上消失,而日本却成功地将这种饮食文化保存了下来,甚至逐渐发展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刺身”。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唐朝的鱼生会在中国消失,而成为了日本的传统美食? 这背后有着历史的原因。唐朝时期,日本为了向中国学习,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这些使团不仅仅是外交人员,还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制度、技术等各个方面。日本通过这一途径,吸收了大量唐代的文化精髓。作为岛国的日本,四面环海,渔业资源丰富。刺身作为一种利用海产的食物,刚好符合日本的饮食习惯。因此,刺身成为了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 除了刺身,榻榻米也是从唐朝文化中汲取的灵感。由于日本国土狭小,房屋普遍较小,很多日本家庭习惯席地而坐。为了节省空间,他们逐渐将地面席子加高,形成了今天的榻榻米。实际上,榻榻米的前身就是中国的“炕”。炕是古代中国为抵御寒冷冬季而发明的床铺,它可以通过中空的设计烧火取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发明传入日本,经过改造演变成了今天的榻榻米。 此外,日本的和服和传统妆容,也深受唐朝文化影响。遣唐使将唐代的服饰和化妆技巧带到日本,和服的设计灵感便源自唐朝的服装样式。至于妆容,唐朝的女性常常剃掉部分眉毛,画上新眉形,额头上会有花钿,嘴角处点红点,这些妆容设计影响了日本女性的妆容。日本女性的妆容风格,比如剃掉眉毛、涂抹厚重的白粉等,正是对唐朝妆容的某种衍生和简化。 然而,这些文化在日本的演变,实际上并没有完全保留唐朝的“正统”。唐朝的文化丰富多样,唐代的妆容、饮食和服饰是其独特风貌的体现,而日本虽然保留了一些皮毛,却未能完全继承。例如,中国古代的“鱼生”逐渐被淘汰,因为生食鱼类容易感染寄生虫,经过时代的演变,蒸煮鱼类逐渐成为主流,而日本却继续保留了“生鱼片”的做法。 所以,尽管日本在一些方面借鉴了唐朝文化,但这仅仅是表面的模仿。唐朝的文化精髓并没有完全传到日本,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沉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所传承的,仅是唐朝文化的皮毛。 总的来说,所谓“大唐正统在日本”的说法,显然有些过于夸张。日本的确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唐朝的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朝的文化完全在日本“复活”了。在中国,唐朝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滋养着整个民族的文明。而日本只是从中选取了部分元素,且这些元素在日本发展成了不同的风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