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常见但有偏颇的说法:一项政策一变就一定是前任被“架空”、后任借此打击前任的威信、来树立自己的威严。确实存在政治斗争、权力博弈。但是若把国家的大事只用“谁打败了谁、谁上台就算赢了”来解释,格局就太小了。
说到宋朝的故事,先说两位皇帝。宋高宗赵构活到八十多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活得很长的皇帝之一。但他在五十多岁时就退位,把皇位让给了赵昚,也就是宋孝宗。赵昚并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收养的宗室之子,血缘关系很疏远。
好好想想,如果赵构真心贪恋权势,为什么要这么早退位呢?他既然愿意让位给一个血缘并不亲近的养子,又怎么会在意一个小小的岳飞的历史评价?这位岳飞在很多人眼里当然是伟大的英雄,但在赵构心里,岳飞只是众多武将中的一个——“之一”,这是关键。
如果把人物关系摆开看:赵构和赵昚其实并不算亲密的父子关系,更别说他们与朝臣之间有着明确的权力距离。即便把赵构、赵昚和大臣们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赵构和赵昚也仍然是统治者、他们领导大臣、指挥国家。亲疏并不决定一个问题的核心,立场才最重要。
先说岳飞。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灭亡,皇家血脉仅存的赵构带着残存的势力在南方逃命、抵抗。靠着民众和军队自发的反金行动,才勉强在南方建立起一个不大的朝廷。这个小朝廷要在强敌环伺、金军逼近的形势下生存,必须依赖人民、需要守军,当然也需要能打仗的武将来保卫自己。
赵构与岳飞之间的私人情感,我不在这里详细展开,因为他杀岳飞并非出于私人情感,而是出于对整个武将集团的控制欲和威慑。他害怕武将造反,又需要武将来抵抗金兵、保卫小朝廷,因此以杀戮来警告其他人:你们要乖乖听话,岳飞就是你们的下场!
保护南宋的小朝廷,确实需要武将;但若要北伐、收复失地、让国家的山河不再丢失,武将就更是必不可少。赵构一生都不敢靠近北伐的边境,局势还没有改变时,他的策略是压制、威慑与稳固现有力量。
到了赵昚上位的时期,情形就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力增强、军事准备充足,新一代的统治者更加积极。对他们来说,北伐并非空想,而是一条能成就功名、留名青史的道路。于是,对武将的需要变得更加紧迫。给岳飞平反、恢复名誉,成为一种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动员手段。
于是,杀岳飞符合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需要;而在赵昚时代,重新隆重地评价岳飞、给他“平反”,也同样是出于治理的需要。换句话说,在利益面前,赵构和赵昚的立场其实是一致的。
这也提醒我们:历史中的重大转折,往往不是单纯的个人恩怨或小集团的胜负,而是政权对军队、对权力、对未来方向的综合考量。两件看似矛盾的事——处死岳飞与平反岳飞——其实都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如何让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挑战中得以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