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亲自邀请诸葛亮辅佐自己共同匡复汉室。两人携手合作,在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肩负起守护蜀汉基业的重任。尽管他一生竭尽全力,守护了刘备创下的蜀汉江山,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止蜀汉的覆灭。尤其在刘禅继位后,蜀国渐渐衰弱,并最终被魏国吞并,刘禅还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成为后世的笑柄。那么,刘禅当初是否应该听从谯周的建议,选择投降魏国呢?
在诸葛亮死后,他留下姜维继任辅佐刘禅。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愿,带领蜀国将士频繁出征。虽然这些战争让蜀国的疆域一度有所拓展,但战乱给百姓和农田带来的负担也日益加重。与刘备的英明果断不同,刘禅缺乏统治的果敢和决断力。失去了诸葛亮后,刘禅更是迷失方向,无法在主战与主和之间做出明确选择,朝廷内外也因政策的分歧频繁争执。
段谷之战后,蜀国兵力大幅削弱,谯周劝刘禅不要再继续与魏国对抗,建议他趁机与魏国谈和,恢复百姓的生产生活,等待魏吴之间的内讧,从中坐收渔翁之利。到了公元262年,谯周对局势的判断愈发清晰,他认为蜀国与吴国已经没有能力与魏国开战,继续抗战只会带来更多的百姓伤亡,反而应该趁早投降,避免无谓的损失。
当时魏国的强大已不容忽视,蜀国的民心已然散去,能继续坚守的仅剩那些曾经得到刘备和诸葛亮恩惠的忠臣和直臣。公元263年,司马昭率领18万大军直扑汉中,邓艾则绕道进攻四川平原,屡次打败蜀军,蜀汉北方完全失守。刘禅的都城已经被魏军包围,局势十分危险。
刘禅面临三条选择:第一是带领蜀国兵力顽强抵抗,但双方实力差距悬殊,最终战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是逃往东吴,寻求吴国的庇护,但这样一来,蜀国的土地很可能会被割让,甚至蜀汉有被东吴吞并的风险;第三是直接选择投降,避免无谓的战争带来的损失。
谯周深知当前局势的严重性,建议刘禅不要抵抗,而是投降魏国。他认为,尽管逃往东吴一时可能得到庇护,但吴国和魏国实力都远胜蜀国,东吴也不会长期保护刘禅。最终,刘禅若逃往东吴,依然逃不过灭国的命运。即使蜀军能勉强保护刘禅逃到南中地区,南中并非刘禅能够东山再起的地方,而且当地对蜀国的不认同感强烈,这样的局面无异于自掘坟墓。
因此,谯周认为,若刘禅能主动投降魏国,帮助魏国节省一部分兵力,魏国一定会给予优厚的待遇,蜀国的部将们也能得到妥善安置。司马昭当时已掌握魏国的实权,这对刘禅而言是个不容错过的机会,投降魏国可获得较好的待遇。最终,刘禅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决定投降魏国。
然而,刘禅的投降标志着蜀汉基业的彻底覆灭。此时蜀国都城内约有4万兵力,而外征的蜀军得知都城被围后立即调兵赶来支援。如果刘禅当时决心不投降,带领4万兵力坚守,都城有可能迎来援军。虽然魏国派出的18万大军势如破竹,但毕竟这是蜀国的地盘,若援军及时到达,双方实力对比将是未知数。
刘禅的失败,归根结底是缺乏决断力和偏听偏信。他未能意识到自己作为蜀国君主的责任,而过于依赖谯周等人的意见。作为蜀国的臣子,谯周并未在国家危亡之际出谋划策,而是一心主张投降。在蜀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谯周非但没有奋力保护国家,反而提议投降,背离了一个忠臣应有的责任。
最终,司马昭通过多次试探确认刘禅投降后的心态,他的那句“此间乐,不思蜀”成了历史的经典。尽管刘禅在魏国的待遇不差,但司马昭对他的疑虑并未解除,最终还以防范的心态杀掉了谯周,避免了他日后可能造成的威胁。蜀汉的覆灭,不仅是刘禅失去了王国的根基,也是背后忠臣的失职,使得这一切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