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一辈子跟了七位领导,没一个靠谱,最后竟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被活活气死?
他又有多倒霉?今天就来聊聊三国最倒霉的将军——廖化。
廖化早年可不是什么正经人,他带着五百多号兄弟在山林间打家劫舍,杀人劫财,刀刀见血,却也混出点名声。乱世当头,廖化没读过书,却懂得审时度势,他劫富济贫,渐渐在百姓里留下了“山中好汉”的标签。
可山寨终归不稳,廖化心里清楚,自己想要活得长久,就得投靠一个真正的王。
公元219年前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威名传遍荆州,廖化带着山寨兄弟投了过去。
你以为关羽一见就重用?并非如此。
关羽只给了他个主簿的职位,专管文书。廖化虽有不甘,却也明白“先入朝为官胜过山寨当头”,于是勤勤恳恳给关二爷写奏折报表,“扫除文牍千头万绪”的活干得有声有色。
可惜好景不长,樊城一战,关羽落陷,廖化又一次在命运的风浪中翻了一圈。
不久,孙权趁机收编了这批蜀汉旧部。表面上是升职加薪,实际上却让廖化尝到了最无奈的滋味:整个东吴朝廷排斥外来人,“本土派系”一拥而上,廖化天天要提防旁人算计,就连值个班、领点俸禄也处处受限。
他每天走在宫里,“抬头不见抬头见”,生怕一句话得罪了哪位大佬。好不容易有点小风声——刘备要来伐吴,为关羽报仇,廖化眼珠一转,想到了一个“诈死脱身”的绝妙主意。
那场“诈死”,堪称廖化一生最机智的行动。他先是假装得了重病,又在深夜里偷偷让手下把他“抬到”吴国郊外,找了个差不多体型的瘦汉当“替身”,并伪造了死亡证明。
东吴官府办完手续,就把“廖化”草草埋了。等到土匪们把原形换回,带着一纸假殡葬文书穿过边关,廖化带着五百兄弟,顺利回到蜀汉。
正逢刘备正在秭归集结大军,听说关羽旧部廖化冒死回归,心里一热,二话不说封他做宜都郡太守。你看那时候的刘备大气,那才是真重用人!
廖化一穿官服,刀枪棍棒再没丢手,开始招兵买马,整顿民生,还和刘备一起商议夷陵之战的部署。可天有不测风云,夷陵一败,刘备病故,廖化的第二任主公也没撑几天。
刘备死后,年幼的刘禅继位,诸葛亮实为蜀汉主事人。廖化以为自己是刘备老部下,自然会继续高升,结果诸葛亮“治军严谨”,先是给他重新考核,最后才任命他为丞相参军,让他在军师帐下干起文书兼参谋。
这职位虽不高,却能跟着军师学习政事。于是,从223年到234年,廖化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几次鏖兵,他都在前沿指挥,堪称“后继有力”。
可惜五丈原一战,诸葛亮病逝,廖化再次失去靠山。
诸葛亮走了,蒋琬继任丞相,廖化又紧跟着蒋琬上阵。公元238年,蜀汉边境被名为“游奕”的流寇骚扰,蒋琬派他去平叛。
那次,廖化亲自策马而前,夜观星象,调兵遣将,终于将游奕匪徒赶出汉水沿岸。他亲手擒下匪首,血溅战袍,蒋琬听闻大喜,当场加赏,朝廷上下一片赞声:“这老将军,真是蜀中柱石。”
廖化也算落下一笔辉煌战绩。
谁料好景又短暂。246年,蒋琬突然病逝,费祎接掌相印。
费祎素有才名,廖化也捧着一腔热忱继续效命。248年,他奉命率军迎接南中胡王来盟,联络蛮族势力,巩固蜀汉西线。
这回又是大功一件,费祎大加嘉奖,还给他挂了个“率府率”的名号,让他负责随从军务。可天不假年,253年,费祎在巡视途中遭刺客暗算,一命呜呼。
廖化第六任主公又走了。
姜维是第七位,也是最后一位。费祎死后,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接连发动北伐,廖化又成了北伐主力。
你说这回总该风光了吧?不,这场注定失败的北伐,把蜀汉的人力物力耗得一干二净。
廖化跟着姜维南征北战,马革裹尸,每次凯旋带来伤兵无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力改变路线。
终于,263年,魏将邓艾奇袭阴平,直捣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按照惯例,蜀汉降将要押赴洛阳受降,廖化那把白发老骨头,也跟在行列里。一路上,他身染风寒,心灰意冷,走几步就要歇。
最后半路上,他忽然吐血,倒在驿道旁。一位随行军官搀扶他,他却咬牙道:“吾一生七主,几番得志,几度失意,如今只盼一口气。”话未说完,他便闭上眼睛,气绝身亡。有人说他是被“气死”的,也不无道理——毕生所托,却东窗事发,最终他没看见洛阳的朝堂,只留下一声长叹。
廖化的一生,堪称三国版的职场悲剧。他从山贼头子,一路爬到太守、参军、率府率,却始终没遇到一个能够让他长久施展抱负的明主。
关羽让他当文书,孙权把他当外人,刘备没撑过几年,诸葛亮又撒手人寰,蒋琬、费祎接连离世,姜维北伐只剩悲鸣。朱元璋高估了朱允炆的实操能力,也低估了明朝儒学文臣架空皇权的能力,更低估了朱棣造反的能力。
可对廖化而言,最无奈的还是他七次换领导,没一个靠谱。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流传至今,看似是对他的肯定,实则是对后蜀人才凋零的无奈写照。廖化有胆有谋,却总在风口浪尖;他见证了蜀汉从极盛到灭亡,却无力改变结局。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陈寿《三国志·蜀书·廖化传》]
参考资料:[司马光《资治通鉴》]
参考资料:[《三国时期军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24年版]
上一篇:天下第一汉简——《仪礼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