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波)10月13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正式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在帛书入藏仪式后的新闻采访中,湖南省博物馆二级研究馆员喻燕姣告知记者,在文物归湘后的首次系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红外透射技术,在一块尚未完全揭剥的帛书残片上,意外发现40余个肉眼无法识别的文字。这是帛书回归后的首次重大突破,为战国历史与文献研究提供了全新线索。
红外透射破译“无字残片”
喻燕姣女士透露,9月10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运抵长沙后,研究团队立即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估与环境适应性观察。“我们首先检查文物在运输中是否发生位移、霉变或虫害,确认保存状况良好后,进行了14天的静置期适应。”喻燕姣介绍,在静置期间,团队同步启动高精度数据采集工作,包括数字扫描与红外光谱成像。
令人振奋的是,在对一块较厚的大尺寸帛片进行红外透射扫描时,研究人员发现了隐藏的墨迹。“这些文字肉眼完全不可见,但红外技术能穿透帛书叠压层次,清晰显现笔画。”喻燕姣表示,新发现的40余字集中在同一块残片上,内容尚未完全释读,后续将由文保专家与古文字权威学者联合攻关。
132件组帛片承载700余字,研究面临四大难题
据喻燕姣介绍,此次入藏的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共包含132件组文物,涉及500余块残片,目前已识别700余字。但她强调,研究仍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帛片材质糟朽,保护难度极大;二是500多块残片如何科学拼缀;三是文字释读需深入攻坚;四是几块厚重残块的揭剥技术如‘拦路虎’。”她坦言:“子弹库帛书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全息采集与虚拟揭展助力“无伤”研究
为最大限度保护脆弱帛书,湖南省博物馆已启动“全息信息采集”计划。在馆内文物保护中心实验室,研究人员搭建非接触式拍摄平台,对帛书进行可见光至近红外的连续光谱扫描。“这种技术不仅能识别墨迹差异、褪色痕迹,还能透射折叠部分下层的影像。”喻燕姣解释,此类方法曾应用于马王堆丝织品研究,如今为揭秘战国帛书提供了新思路。
下一步,团队将对关键残片开展X射线荧光面扫描,区分朱书与墨书痕迹,并对未揭剥残块进行显微CT扫描,在不物理触碰的前提下还原帛书叠压结构,为AI辅助的虚拟揭展奠定基础。目前,湖南省博物馆正在申报以“糟朽帛书信息重建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为主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拟构建开放平台,向全球学界共享研究成果。
背景链接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重要文献,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附近的楚墓,后子弹库帛书全部流落海外,此次第二、三卷归湘入藏。湖南省博物馆表示,将联合国内外机构持续推进帛书的保护、修复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