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日本裕仁天皇去世。为了把葬礼办得庄重,日本向世界各国发出邀请函,中国也在受邀之列。 当中国代表团看到请帖时,没有做长篇辩解,只用四个字作出回应,然后就让日本方不再继续请求中国参加葬礼。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便让日方心中不安、退意尽显,最终尴尬地离开,不再提及邀请中国参加裕仁天皇的葬礼。
裕仁天皇,也称昭和天皇,是日本的第124代天皇,统治日本整整63年,是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天皇之一,也是二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与他的父亲相比,裕仁天皇在当时掌握着相对集中的权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影响力,他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大力推进军事扩张,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路线,侵略中国的计划和行动,成为战争的重要推动者。 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战罪的处理当然不可避免。然而裕仁天皇在美国的保护下,绕开了大多数清算,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继续以相对安定的日子生活。与此同时,在他的影响下,日本仍不承认对中国的侵略事实,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甚至倒打一耙,污蔑中国在“抹黑日本”。直到今天,日本方面对许多侵略事实仍拒绝正视,甚至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美化自己、淡化历史。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后,日本向世界各国发出葬礼邀请。中国与过去的中日关系正常化相继取得进展,因此也在受邀之列。但参加葬礼的想法让人感到难受:日本长期以来对历史的否认和抹黑,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这种情绪让双方的关系既需要继续发展,也需要有分寸地处理好。 在多方讨论后,中国方面的代表对日方用四个字进行了回应——“正视历史”。这短短的四个字,让日本方感到极度尴尬,只得收起邀请,离开谈判桌,不再提出希望中国参加葬礼的要求。 这四个字,既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胸怀,也在无形中提醒日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扭曲历史。它们也同样提醒了中国自己:在推动与日本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不能忽视过去的创伤和伤害。 简短的对话背后,是对历史的反思与自省。我们愿意在和平与发展中继续与日本往来和交流,但无论关系如何发展,都不能忘记日本在那些年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正是因为要记住历史,才有勇气让未来更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