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幕:清流派领袖翁同龢趁着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的失败,努力试图扳倒李鸿章。表面上看,两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翁同龢会如此心心念念地想要打压李鸿章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翁同龢和李鸿章当时的官职。翁同龢虽然地位显赫,是帝师,曾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以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重要职务,但他心中始终有个无法放下的心结——他并不是大学士。在清朝,大学士的职务,俗称中堂,虽然不是宰相职务,但却成了名义上的“宰相”。由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内阁并没有设宰相,大学士便成为了最接近宰相的职位。因此,翁同龢口中那句“我不是中堂”也显得颇有些失望和不满。
与此相对的李鸿章,当时是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以及北洋通商大臣。他所担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在清朝的官职体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清朝设有“三殿三阁”,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以及文渊阁、体仁阁和东阁。如果一个大臣担任其中任何一殿或一阁的大学士,都可以被称为“中堂”,即宰相。尤其是文华殿大学士,因乾隆时期富察傅恒不再设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的大学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内阁首辅,地位非常尊崇。
翁同龢之所以千方百计想要扳倒李鸿章,正是因为看中了李鸿章所担任的文华殿大学士这个职位。翁同龢希望能取而代之,成为那个最高权力的象征——文华殿大学士。然而,尽管他拼尽全力,慈禧太后始终未能给予他这个机会,这成为了翁同龢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那么,清朝中,究竟多大的官才能被称为宰相呢?从前面的阐述来看,只有担任大学士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中堂”,即宰相。然而,在大学士之间,仍然有级别之分。除了刚才提到的“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外,还有一些地位稍低的“协办大学士”,这些协办大学士虽然比正式的大学士低了一些,但也可归为宰相的范畴。例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曾官至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
有些人可能会问,军机大臣是否也是宰相呢?答案是否定的。军机大臣虽然权力很大,但在清朝的官职体系中并不被视为宰相。军机大臣的职务起源于雍正七年,为了处理西北的军事问题,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掌握了极大的军政权力,但它始终是一个临时性质的机构,且没有正式的职务规定,军机大臣的职位多为兼职,因此他们没有固定的品级和俸禄。虽然他们实际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并没有宰相的名分。
再来说说六部尚书。在清朝,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这些六部在清朝官职体系中属于从一品,相对于大学士而言品级较低。除非大学士兼任六部尚书,否则仅担任六部尚书的官员并不算是中堂或宰相。例如,纪晓岚仅为协办大学士和礼部尚书,就不具备中堂的名分。
最后,封疆大吏也有一定的实权。封疆大吏是指那些掌管一省甚至多省军政大权的巡抚或总督,例如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然而,封疆大吏的品级并不高,总督通常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尽管他们权力巨大,但如果他们同时担任大学士职务,才算得上真正的宰相。
综上所述,清朝的宰相是指那些担任大学士职务的大臣,只有他们才具备宰相的地位。但即使如此,大学士的职务更多的是名誉性职位,他们的实权往往还需要依赖其他更具实权的官职和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