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受演义小说的影响,认为诸葛亮坚决反对刘备伐吴。然而,通过翻阅三国史料,甚至包括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释中引用的野史、私史,我们并未找到任何诸葛亮劝阻刘备的明确记载。唯一能提到的,是在夷陵之战败后,诸葛亮说过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法正可以阻止刘备发动伐吴,二是如果刘备有法正这样的参谋,战败的可能性就不会那么大。
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也非常清楚刘备伐吴的真实意图。事实上,他并没有反对刘备的决定,反而是在后方全力支援。刘备虽然兵败夷陵,但仍有继续作战的力量,这其中,诸葛亮的支持不可或缺。
细看刘备伐吴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最初,刘备因愤怒孙权袭击关羽而决定东征。战斗从章武元年秋开始,直到章武二年夏夏月大败,秋月撤军,持续了整整一年。在刘备败退后,他并没有彻底失去反攻的能力,孙权甚至因担心刘备恢复力量,主动向刘备求和。这个举动恰恰说明,如果刘备真被打垮,孙权不会放过进攻的机会。此时,曹丕的军事压力使得孙权不得不寻求和解。
即便刘备在健康上出现问题,他依然有意在曹丕威胁下继续对吴施加压力。这场战斗的真正意义,并非单纯的消灭吴,而是想通过军事威慑迫使孙权屈服,恢复两国联盟,确保荆州的归属。
诸葛亮并未亲自参战,并非因为意见不同,而是因为他肩负着稳固后方的重任。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后勤和兵员补充至关重要,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必须全力确保大后方的稳定。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努力,刘备根本无法安心出征。
刘备之所以决定伐吴,不仅是为了给死去的关羽复仇,也为了保卫自己的威名。毕竟,如果在失去荆州、关羽被杀后,他若继续忍气吞声,就会让军心士气大受打击。即使最终的目的并非彻底消灭吴国,至少能够通过威胁让孙权归还一些失地,并释放被迫投降的将领。
曹丕的出兵时机决定了战局的走向。当时,曹魏即将从西线施压,蜀吴两国的主力都无法全力出征。刘备和诸葛亮都明白,曹魏不会坐视不理,孙吴之间的战争必定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最终,刘备虽然兵败,但他并没有完全失去局面,反而通过失败为日后的谈判积累了筹码。
刘备的战败,部分原因在于他没料到陆逊的突然袭击。而如果曹丕及时出兵,局面可能完全不同。刘备原本打算借助军事压力迫使孙权低头,但未曾想到战局发展如此迅速。如果孙权被迫在曹魏压力下妥协,蜀吴两国的关系将大大改善,刘备的战略目标也可能提前实现。
对于诸葛亮来说,支持刘备伐吴不仅是出于忠诚,也因为他深知,荆州的失落对蜀汉的战略布局和个人利益都至关重要。荆州既是兴复汉室的基础,也是他自己的家乡。如果刘备的伐吴能够成功,恢复荆州,诸葛亮无疑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诸葛亮从未反对刘备的决定,反而全力支持。他深知,无论是对蜀汉的复兴,还是个人的家国情怀,伐吴都是不可避免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