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纮一宇塔是日本在1940年建造的一座高塔,位于宫崎县,曾被称为“日本第一高塔”,后来改名为“和平之塔”。然而,这座塔背后隐藏的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阴影和侵略历史。
塔名由来
“八纮一宇”在日语中意指“道义上的世界统一”,这一理念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口号。二战期间,它被写入日本的国策纲要,并成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基石。在日本的传说中,这一口号源自神武天皇的诏书,号召征服四面八方的世界,把所有国家都置于一个屋檐下。
塔的设计与修建
八纮一宇塔的设计位于宫崎市中心的“八纮之基柱”,塔高37米。塔身四角有四座雕像,分别代表着“和御魂”、“幸御魂”、“奇御魂”和“荒御魂”,这些雕像源自日本道教的“魂”概念。塔的正面刻有“八纮一宇”的字样,内部展示有神武东征的绘画。
1940年,日本开始修建这座塔,目的是为了激发青年参军,为天皇效忠。当时的日本处于战争状态,试图通过这座塔来鼓舞民众的战斗热情,尤其是在二战的初期。
塔身与塔基的背景
八纮一宇塔的塔身使用了宫崎本地的石材,这一地区是日本天皇家族的发源地,象征着天皇的尊贵。塔基则由日本军方要求来自各个被侵略国家的石块,这些石块被视为“历史性”纪念,表现了日本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塔基共有372块石头,其中123块来自朝鲜,238块来自中国,还有一些来自库页岛、加拿大、秘鲁、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地。
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石块,包括泰山石、庐山石,甚至有印有“南京中山陵”、“武汉黄鹤楼”和“万里长城”字样的石头。这些石块每一块都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记忆,代表着日本侵略的痛苦与屈辱。
塔的浮雕与铭文
塔身的四面浮雕展示了日本的侵略历史,如“天孙降临”、“神武东征”、“民族协和”和“万世一系”等图案。塔背则刻有日本宣称的“皇纪2600年以来的战绩”,列出了他们在二战中侵略的国家和地区。
八纮一宇塔对日本来说,象征着他们对世界的统治欲望,试图通过这座塔将其他国家踩在脚下。然而,随着二战的失败,塔并未实现其预期的作用。
战后变化
日本战败后,试图掩盖侵略意图,将塔的正面“八纮一宇”四个大字抹去,并撤除了代表武力和战争的“荒御魂神像”,改名为“和平之塔”。然而,几年后,荒御魂神像被悄悄修复,“八纮一宇”四个字也重新刻上。更令人震惊的是,塔的碑文中写道:“该塔来自各国的基石,乃是友好诸国寄赠的”,并对外宣称“八纮一宇”代表着世界和平与团结。
结语
八纮一宇塔下的238块“灵石”,每一块都应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它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也是侵略与压迫的见证,提醒我们珍惜和平,警惕任何形式的战争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