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曹操为了争夺汉中展开了长达两年的战争,从建安二十二年开始,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撤退才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关羽因为要守卫汉中未能参战,而刘备麾下的黄忠、赵云等人则立下了赫赫战功。马超只参与了下辨之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张飞的表现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张飞在下辨之战后并未继续与曹军主将夏侯渊正面交战,而是选择与张郃对阵。在汉中一带与曹军的夏侯渊、张郃对峙了五十多天,张飞却专门挑选了张郃作为目标,狠狠地击败了他,甚至把张郃逼得“弃马逃入山中”。有些人认为张飞此举是因为怕与自己的“老丈人”夏侯渊发生冲突,从而惹怒妻子,但其实张飞的选择并不单纯是出于个人情感。
实际上,张飞选择优先击败张郃,既是从军事角度考虑,也是刘备的战略意图。夏侯渊虽是张飞的岳父,但张飞并不因个人关系而顾忌。夏侯渊在战争中的地位虽然很高,但从军事角度来看,他并不像张郃那样具有威胁。张飞之所以专门选择击败张郃,正是因为张郃的能力和威胁远高于夏侯渊。在刘备和诸葛亮看来,张郃是一名非常难缠的敌人,他不仅擅长指挥,还能巧妙地利用战场地形和战术。如果能够消除张郃的威胁,曹军的战斗力将大大削弱。
这也是为什么在张飞与张郃的对决中,刘备并没有过多干预,反而支持张飞的决定。在刘备的眼中,张飞并不是一个因私人情感而做出决策的人,而是一个从全局角度出发的将领。刘备深知,打败张郃将直接削弱曹军的核心战力,而打败夏侯渊则未必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夏侯渊的死其实是张郃生还的代价。在多次战斗中,张郃凭借自己灵活的战术逃脱了死神的追捕,而夏侯渊则英勇牺牲,成为了战争中的牺牲品。在《三国志》中,关于夏侯渊的死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确认的是,夏侯渊的阵亡并没有改变战局,反而为张郃的逃脱腾出了空间。
对于刘备来说,张飞绕开夏侯渊专打张郃,正是为了从根本上削弱曹军的指挥体系,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耗。张飞的选择,是一种精准的战略判断,而非情感的妥协。毕竟,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个人情感早已被置于一旁,只有彻底摧毁敌人的核心力量,才能为自己的胜利铺平道路。
刘备一向注重识人用人,他很清楚张飞的军事才华,知道张飞绝不会因私人情感而影响战斗的决策。张飞在对战时,总是选择最具威胁的敌人进行击破,不管敌人是否有私人关系。张飞的决策,不仅符合军事原则,也得到了刘备的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