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井冈山会师
1927年9月23日,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年仅22岁,卢德铭是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的肱骨大将,无论是对于起义队伍还是毛主席本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以至于毛主席悲愤地说出“还我卢德铭!”
秋收起义以卢德铭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力,在起义中汇聚了其他三支队伍,分别是平江农军,安源矿场工人武装和浏阳农军。
在起义失败后及卢德铭牺牲后,毛主席带着这支部队开始转战,当部队走到莲花县城后,起义部队第三团文书宋任穷作为联络员与江西省委取得了联系,他给毛主席带回了一封信,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宁冈有本党武装。
宁冈是哪里,就是井冈山。
9月26日,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进军井冈山。
其实不难发现,毛主席在危机关头做出的决定往往都非常的正确,长时间我都有一种错觉,毛主席是不是穿越回来的人,因为他做出的决定,往往是达到了拨云见日的效果。
这一幕和后来中央红军转战陕北后,毛主席凭借着一张报纸偶然发现了“陕北有红军”的重要线索最后做出与陕北红军会师的决定极其的相似。
那么宋任穷带来的信中所说的“本党武装”到底是哪支队伍,其实也没有什么队伍,仅仅是两支农民自卫军,算是绿林武装,这些部队是工农军在井冈山上的基础武装。
随后,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队伍踏上井冈山,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与毛主席完成会师壮举,11月彭德怀的平江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增强了井冈山根据地力量。
至此,我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第一块根据地在井冈山创立。
也就是这块根据地,在日后诞生出来了无数精英。
那么,井冈山精英团体总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都走出来了哪些人物,今天就来说一下。
这支部队是“老井冈”,跟随毛主席上山的秋收起义部队,其实说实话,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均失败的情况下,没人能够看好革命前景,而且,这支部队衣衫褴褛,除了在战斗中的减员之外,辗转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疾病。
当时逃兵多吗?挺多的。
三湾改编后的部队有多少人?700人。
这支部队在三湾改编后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全团三个营,但是只有第一营和第三营,第二营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一团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在建国以后诞生的开国将帅有元帅罗荣桓,大将谭政,上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渠、陈伯钧、黄永胜,中将赖毅、张令彬、韩伟、谭家述、杨梅生、谭希林,少将龙开富、王耀南。
另外罗荣桓在参加革命的时候不是军人,他在起义前是农军党代表,三湾改编的时候,部队士气极其低落,很多人离队了,当毛主席在大会上讲话的时候,罗荣桓被深深感动,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值得一说的是,我军军史上第一次成批发展党员就是在罗荣桓所在的第1团特务连里,罗荣桓任党代表,当时入党只有6个人,罗荣桓主持入党仪式,毛主席领誓,入党誓词也只有6句,就是“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也就是这6个人,开辟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实践。
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写着这样的一句话: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比较好,哪一个连就健全,而连长在政治上却不易有这样大的作用。
从三湾改编后罗荣桓一直在从事政治工作,也是全军政治工作的巨匠和楷模。
谭政在1928年1月任前委秘书,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比如《井冈山的斗争》就是谭政誊写下来的。
其实看第1团走出的将领们,很多都是政治干部,比如宋任穷,任1团7连文书,又任党代表。
再比如何长工,他设计了我军第一面军旗,在井冈山会师中,何长工扮演的重要角色,1927年10月,何长工作为联络员在打听到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广东韶关转战的消息后,与朱德、陈毅汇合,为井冈山会师奠定基础,建国后何长工没有被授予军衔,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上将陈士渠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就是毛主席是他的入党领誓人,陈士渠也是是前面所说的入党6人之一,陈士渠是三湾改编部队中走出来的军事干部,后来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兵团司令。
在三湾改编的部队中有一个人必须要说一下,他就是张子清,时任第1团三营营长,他是黄埔军校教官,之前在卢德铭的警卫团里任连长,1927年11月张子清率部在湘南与从广东出发的朱德的南昌起义军相遇,这是两支部队第一次接触。后来张子清因为受伤未愈,身体虚弱,在1930年英年早逝。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就是“井冈山会师”,至此,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成为毕生的战友,红军也因此被称为“朱毛红军”。
当时南昌起义军余部也没有多少人,经过整编,也是700来人,当时情况非常的危急,朱德只能向云南讲武堂同学、第16军军长范石生寻求帮助,这才在韶关暂时落脚,只是后来老蒋知道了二人合作,范石生没办法只能对起义军“礼送出境”。
1928年1月,朱德率部转移到湘南并发动“湘南暴动”,暴动后,全军约1200人,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党代表陈毅,参谋长王尔琢。
湘南暴动后南昌起义军所向披靡,湘军许克祥等所部完全成为了运输大队长,部队随即扩编出第3师,第4师,第7师,其中永兴赤卫警卫团党代表是黄克诚。
至于为什么南昌起义军战斗力很强,还是因为这支队伍里有着相当多的军事人才,都是正规军出身嘛。
三河坝一战之后朱德力挽狂澜,保留下了南昌起义军火种,在湘南暴动之后所部一万多人继续转战,于1928年4月24日朱德与毛主席在龙江书院会见。
随后会师部队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6月番号改为工农红军第4军,至于为什么叫第4军,这个番号来自于粤军第4军,因为是北伐铁军嘛,很有象征意义。
朱德所部成为工农红军主体,前面我说了,朱总司令保留了革命火种,他是工农红军肌体的缔造者,而毛主席在思想上深深影响了这支队伍,二人合璧,一支军队从肌体到灵魂,也就全都有了。
我认为,这也就是井冈山会师最为重大的意义。
南昌起义部队阵容堪称华丽,陈毅、王尔琢、林彪、粟裕、黄克诚等等太多太多的人,日后也都是历次战争中的肱骨人物。
加入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支部队就是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所部2000余人起义并向井冈山转移,番号为第5军,这个是按照第4军的番号顺下来的。
井冈山会师后整个部队很猛的,毕竟留下的都是精华,在之前不论是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还是三湾,又或者是南昌起义部队在天心圩,当时开大会的时候都有一个原则:不想干革命的可以走,不阻拦。
在那种形势下真的是非常的考验人,因为这支队伍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经历了那么多血与火,思想也很复杂,在局势和条件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留下来的人,算是沙里淘金。
三军在井冈山汇聚之后直到革命胜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总共走出5名元帅,3名大将,15名上将,20名中将,13名少将,共56人。
主要说下元帅到上将名单。
5名元帅分别是:朱德、彭德怀、陈毅、林彪、罗荣桓。
3名大将分别是:粟裕、黄克诚、谭政。
15名上将分别是:杨至诚、陈伯钧、赖传珠、朱良才、杨得志、邓华、赵尔陆、彭绍辉、陈士渠、张宗逊、宋任穷、肖克、宋时轮、黄永胜。
中将和少将总共33人,中将以红军连排级干部为主,少将全部是红军战士出身,也就是“红小鬼”。
另外从井冈山走出的党政高级干部有20人,其中有滕代远(铁道部部长、政协副主席)、谭震林(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长工(政协副主席)。
这个数据真的很模糊,从1927年9月到1929年1月撤出井冈山部队转向赣南,从井冈山走出并牺牲的共有4.8万人(包括留守部队及地方干部),但是只有15744人留下了姓名,这里面既包括了周围7个县的烈士,也包括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官兵,这里面还有黄埔军校毕业生15人。
这15744人中包括69名军政领导人,担任过县委书记、团以上领导人,其中包括王尔琢、毛泽覃、伍中豪、寻淮洲,如果算上早先牺牲的卢德铭,应该是70位。
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最重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在黑云密布的1927年,有这样的一群人站在崩溃的边缘,是怎样的信念坚持下来,是怎样分析局势,谋求途径,谋划战略,最后化险为夷的,在最后,又是怎样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