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白水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被誉为“苹果之乡”。白水县因境内的白水河而得名,东面与澄城县隔洛河相望,北界与延安的洛川、黄龙、黄陵三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白水县还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曾涌现出两位革命英雄。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其中一位被革命领袖于右任赞誉为“真英雄”的陕军将领——高峻。
高峻出生于陕西渭南白水,原名高峰五,1884年出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清朝末年,陕西省依旧处在满清统治下,陕西的最后一任巡抚升允在此期间实行了恐怖统治,对革命者进行大肆镇压,这激起了陕西人民的强烈反感。
1911年,高峻年仅27岁时,为了推翻满清的统治,他投身革命,加入了革命武装陕西靖国军。10月30日,他与白水的地方武装领袖张海清一起,秘密潜入县衙,成功杀死了知县陈子中和典吏夏炳华等人,树立起了白水复汉军的旗帜,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高峻非常崇尚武术,受武昌起义的影响,他毅然决定投身到反清起义中去。不同于张海清的野心和暴虐作风,高峻在起义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百姓的关爱,他不仅分发粮草帮助民众,还亲自制止张海清滥杀无辜。然而,由于张海清的固执和过于专断,导致高峻深感失望,最终救出了曹世英,一同逃往富平,投靠了另一支革命军焦子静部。
1912年,清军对富平起义进行了重兵镇压。高峻作为焦子静的护卫长,亲自率领数百义军赴山西与敌作战,并在白刃战中负伤。此后,他返回家乡白水,再次担任民团团总。
1914年,袁世凯通过北洋政府掌控了全国,派亲信陆建章担任陕西都督。起初,陆建章还希望与当地的地方势力保持和谐关系,但很快他的统治方式变得暴虐,对革命者进行大肆逮捕和屠杀。对此,樊灵山、李岐山等民党领袖不得不躲避到白水。高峻接纳了他们,并安排民团保护。在樊、李的支持下,高峻带领义军展开反击,成功将敌军击退,再次在白水扬起反袁的旗帜。
陕西靖国军的其他革命力量也开始崛起,像胡景翼、郭坚等人相继在各地发动起义。1916年,陕西护国军回师关中,高峻与曹世英、郭坚联合出击,最终逼迫袁世凯的亲信陆建章逃往河南,陕西督军的职位由陈树藩接任。陕西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陈树藩投靠段祺瑞,继续坚持封建独裁政策,镇压革命力量。
1917年,孙中山支持的西北护法军进入陕西,高峻与焦子静、杨虎城等人联合发动起义,成立了陕西靖国军。高峻作为其中的主要将领,虽然并未加入正式的支队序列,但依旧指挥了大量的义军并在1918年成为靖国军第五路军司令。
然而,在战斗中,高峻所部遭到了直军冯玉祥和镇嵩军的攻击,被迫撤往耀县。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斗争,继续与敌对势力抗衡。在同年,胡景翼也在三原发动了起义,并将各支起义军合并,组成了更强大的陕西靖国军。
高峻在长时间的抗争后于1921年离开陕西,前往上海拜见孙中山,成为其忠实支持者。1926年,镇嵩军再次进攻陕西,高峻毅然返回,协助杨虎城、李虎臣等人守卫西安,并在激烈的战斗中帮助西安成功解围。
高峻最终在民国时期担任了国民联军驻陕西的独立第2师师长,他的部队一度拥有2万人。在冯玉祥裁军后,高峻最终解甲归田,直到1936年病逝。高峻的名字在陕西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了于右任等人的高度评价。于右任曾亲笔挽词:“起义时真志士,归田时真农夫,真英雄也。”这既是对他不懈奋斗的认可,也是对他人生经历的至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