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甲在古代军队中是一种常见的装备,明朝时期,皮甲也成为了军队的制式装备之一。据《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曾看到很多军队的铁甲锈蚀严重,认为这是浪费资源,于是建议改用皮甲。他指出:“铠甲的制造过程极其繁琐,矿石炼成铁之后再进行锻造,存放久了容易生锈,浪费人力物力。应该将一些铁甲改为皮甲,这样既能节约资源,又能更方便士兵使用。”
尽管如此,明朝时期皮甲的数量并不多。根据《皇明经世文编》中嘉靖时期的一份奏折,南京兵器局曾存储大量装备,其中铁叶甲和皮盔是主要装备,皮甲的数量相对较少,大约有五千三百七十九领。此外,明代的《大明会典》列举了多种头盔和甲胄,但明确提到皮盔的只有一款——“朱红漆贴金勇字皮盔”。不过,明代的皮甲实物已经很难找到,现存的皮甲大多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且这些皮甲的样式和中原的铁甲差异较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岐阳世家文物图相册》里,有一件被称为“李文忠皮甲”的残件。它是由多个长条形的甲片组成,甲片上还雕刻有龙纹,显示出独特的工艺和装饰。
明代史料中的皮甲多来自南方,这可能与南方复杂的地形和湿热的气候有关,皮甲在这种环境下更为轻便,适合当地的作战需要。例如,在弘治十六年,明廷曾命令南方的军队将铁甲改为水牛皮制成,且用绵绳穿吊。
关于皮甲的制作,《武备要略》有详细记载。例如,书中提到了一种内衬纸甲的皮鳞甲。制作这种皮甲时,首先将生牛皮切割成小片,涂上桐油并加热后,撒上铁屑并锤入皮革中,再反复涂油、加铁屑、捶打。这样制作出来的皮片硬度极高,类似铁片,最终拼成像鱼鳞一样的甲片。这种甲片上打孔,将其连接到纸甲外面,刀箭无法穿透。
另外,《武编》记载,广西一带的皮甲制作方式也独具特色,制作时,生牛皮会被切成甲片,刮去表面的毛发,再用破碗砸碎选取米粒大的瓷屑和生漆混合,涂抹在甲片上。这样处理过的皮甲非常坚固,锋利的刀刃难以划破。
《经国雄略》书中提到,步兵使用的皮甲既轻便又坚固,铁甲和皮甲各有优劣。如果铁甲工艺精良,它也可以像皮甲一样轻便;同样,皮甲如果制作精细,也能和铁甲一样坚固耐用。这也体现了明代工匠在皮甲制作方面的高超技艺。
另外,明代兵书《筹海图编》中记载了一种名为“粤中田州甲”的皮甲。它的胸甲部分由生牛皮制成,并加以油浸,价格便宜,一套仅需三两银子。这种皮甲虽然便宜,但在防护性能上并不如铁甲那样坚固。书中还提到了一种名为“广中皮甲”的皮甲,类似的皮甲还有“处州抗兵皮甲”,这种皮甲的特点是只保护士兵的前半身,背部则不做防护,这样设计是为了适应士兵冲锋时侧身作战的需要。
所有这些皮甲的制作方法都离不开油或漆的处理,这不仅可以提高皮甲的硬度,还能防止皮革受潮。例如,《经国雄略》提到,虽然纸甲和棉甲轻便,但一旦遇到雨水,它们的防护性能会大打折扣;而经过油浸处理的皮甲则能够避免这个问题,依然保持坚固的防护能力。
总的来说,明代的皮甲设计和制作展示了高度的工艺水平,不仅适应了南方湿热环境的需求,还在实际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