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江的岸边,中央红军的队伍正被困于天险之中。前方是敌人严密防守的防线,后方则是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追击。这一关口的生死,不仅关系到数万红军的命运,也决定着整个革命的存亡。
这时,一名战士的一句话让原本严肃的耿飚突然激动不已,挥拳大叫“太妙了!”他的话是什么,竟让一直冷静的指挥官如此激动? 当时,天色灰暗,乌江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横在中央红军面前。这条江水湍急,江岸高悬,难以逾越。敌人早已把沿岸的船只全部烧毁,连简易的木排和门板也被沉入了水中,试图彻底断绝红军的退路。而在敌人的包围下,红军只能依靠脚下的土地和彼此之间的信任,心中那份从未熄灭的革命信念。 一切的困境源于蒋介石的“铁桶计划”。自1934年起,他指令全国的军队合围中央红军,意图彻底消灭这股力量。150万兵力逐步收网,试图将红军困死在江西与贵州之间。每一条撤退的路线、每一个可能的渡口,都被敌人死死封锁。红军虽然在最后一刻突围,但此时已经深入敌后,形势愈加复杂。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湘江一战,红军的兵力大幅减少,原有的8万人只剩下3万,且大多数战士都是伤兵和疲劳的老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艰难突破进入贵州,并到达猴场,面对乌江的险阻。 乌江两岸的悬崖让渡江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军的火力和兵力都远远超过红军,许多红军战士甚至使用的是一些过时的武器。就在此时,红军的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博古和李德等人提出返回湘西,但这一提议与毛主席坚持的“进军贵州”战略相对立。形势如此严峻,时间变得愈加宝贵。 就在关键时刻,林彪将突围的希望寄托于第四团团长耿飚身上。这个经历过无数战斗、屡次死里逃生的铁血战士,面对生死攸关的任务依然冷静,他说:“让我先看看敌人的布防。” 耿飚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换上普通百姓的衣裳,假扮成贩盐小贩,独自前往江边侦察。他使用望远镜,但由于乌江的浓雾,视线十分模糊,根本无法看到敌人的具体阵地。一个当地人告诉他,乌江的雾气常年不散,尤其是天气晴朗时,雾气更是浓重。耿飚意识到,望远镜看不清敌人,那就只能采取“逼出来”的办法。 于是,他决定模仿“三国”的“草船借箭”,通过“火力侦察”来找出敌人的位置。夜幕降临后,他命令四挺机枪和步枪对敌人开火,迅速引发敌人反击。通过敌人开火的反应,他逐渐确定了敌军的火力部署。 接下来,耿飚找到了一位熟悉地形的老船工,得知在上游500米处有一条隐蔽的小路,是渡江的唯一可行之处。于是,他开始制定作战计划,通过佯攻吸引敌人注意,主力悄悄通过隐秘小道强渡乌江。 准备好一切后,最困难的阶段终于到来。耿飚选出15名水性极佳的战士,由毛振华带领,试图夜渡江水。为了确保成功,耿飚亲自站在岸边焦急等待,不时握紧拳头,心中满是紧张和期待。这时,陈光师长来到他身旁,轻声安慰道:“冷静点嘛,抽根烟。”这番话让耿飚瞬间冷静下来。 经过一夜的等待,终于有几名战士成功渡过江水,然而,毛振华带领的小组却没有音讯。这一无声的悬念让耿飚焦虑不安。直到第二天黎明,终于传来了毛振华小组的好消息:他们成功渡过了江水,安全到达敌后。 随着第一段浮桥的搭建完成,红军强渡的计划正式开始。毛振华小组的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为主力部队的渡江奠定了基础。敌军猝不及防,乌江防线迅速被突破,红军开始大规模渡江,敌人逐一被击溃。 此次强渡乌江的胜利,不仅为红军成功突围创造了条件,也为遵义会议赢得了时间和战略空间。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平凡的战士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展现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韧信念,铸就了这段永不消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