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将系列:曾志3
曾志,湖南宜章人,原名曾昭学,生于1911年,家境曾经富裕,但随着时代变迁,家族逐渐没落。她是家中的长女,父亲毕业于长沙法政学院,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十分开明。由于家境优越,曾志从6岁就开始接受教育,并且家里还为她安排了娃娃亲,提前与一个官宦之家定下了婚约。她自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但她的个性却像个男孩子,活泼好动、调皮捣蛋,胆大无畏,显得与众不同。她似乎天生就带有一种“革命者”的气质。
在她上小学时,爬树、摸鸟、恶作剧,都是她日常的娱乐活动。有一次,她与几个同学合谋,把一个老实的男同学骗到学校附近的树林里,绑在树上,然后偷偷溜走。直到很久后,这个男生才被路人解救出来。老师得知后,狠狠罚了她站了两节课。
曾志小时候,脾气倔强,不容忍家里人的任何不公平。有一次,她和父亲及姨娘一起吃早餐,她发现姨娘分给她的糍粑比弟弟少,顿时火冒三丈,竟然拿起秤杆狠狠打向姨娘,直到姨娘大喊救命,才被父亲吓得拿菜刀赶来。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有着惊人的胆量和决断。
她还特别调皮,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到祖父喝酒,心生好奇,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溜进酒窖,喝了不少陈年米酒。结果醉倒在酒窖里,狠狠挨了一顿揍。她的淘气程度,连在别人家办丧事时,她也会趁乱爬进棺材里,体验一下“死者”的感觉。
这样的性格,一直到她投身革命后依然没有改变。1940年,曾志来到延安不久,遇见了江华。江华认出了她,说:“你不记得我了吗?我们曾是表兄妹。”这让曾志恍若梦回,她终于想起那是1927年9月,她带着一封重要的秘密信件从长沙赶回郴州。当时,她和一个叫黄琳的男青年同行,以表兄妹相称,互相照应。黄琳后来成了江华,而江华提到的“胆大”,正是指曾志16岁时的那次回郴州。
那时候,曾志做地下交通工作,路上遭遇了两个年轻的蒋军军官的搭讪。面对如此危险的局面,她毫不示弱,和他们聊得开开心心,甚至在船靠岸后应邀上岸吃饭。她利用这两名军官作为掩护,顺利完成任务,胆量非凡。
曾志在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虽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她更钟爱看小说和体育课,心里憧憬着成为一名现代的“花木兰”,也渴望成为一名军人。直到1926年秋天,第三师范开学不久,她偶然听说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在招生,正是革命的火种地点。曾志立刻心动,决定报考。那时候她只有15岁,家里并未征得同意,但她依旧偷偷跑去报名,尽管当时农讲所的初试已经结束。
她固执己见,最终说服了农讲所的总队长,获得了参加复试的机会。在填写报名表时,曾志特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曾志”,象征着她要争取更多的志气。她的这一决定,成为了她革命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农讲所的军事训练极为严格,课程以政治为主,军事为辅,学员们必须穿军装,风雨无阻地进行训练。曾志,作为唯一的女生,依然坚持和男生们一同训练,接受教官严厉的体罚和批评。许多女生受不了这种艰苦的训练,纷纷离开,而曾志坚韧不拔,她从未求过一丝特殊待遇,严格按照男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她的坚毅和顽强的个性,使她在农讲所赢得了“花木兰”的称号。1927年3月,曾志以总分第8名的成绩顺利毕业,成为全体学员中最出色的女生,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这段经历对她来说意义重大,曾志感叹道,这段时间给她提供了极大的锻炼,让她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军事知识,也为她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讲所学习期间,曾志加入了革命组织,逐步走向了她的革命道路。直到晚年,曾志依旧怀念这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深知正是这段经历,成就了她坚定的革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