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座桥,开通仅3个月就被工程师亲手炸毁,看到的人还说炸得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座大桥为什么在还没发挥应有作用时就被毁掉了呢?
它就是钱塘江大桥,位于西湖以南,横跨钱塘江、跨过六和塔附近的那座桥。它由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很多人会疑惑:这座桥不是还在通车吗,怎么说被炸毁了呢?故事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讲起。
当时钱塘江还没修建大桥,江水把浙江省南北两岸分开,交通和经贸往来十分不便。铁路运输常常要把货物卸载后通过船只过江,再在对岸重新装车运输,效率很低。
为了打破这个瓶颈,1934年7月,浙江省成立了钱塘江桥工委员会,提出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公铁两用的大桥。但钱塘江的水势极其凶猛,江底还有厚达41米的流沙,民间甚至流传着“钱塘江造桥没办法”的说法。于是,把这项重任交给了有丰富经验、专攻桥梁的茅以升。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正当施工如火如荼时,日本侵略者的烽火波及到这里。到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对我国东南地区开展大规模空袭,杭州等地遭到轰炸,正在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也难逃祸祸。
然而中国工人并未退缩,顶着炮火继续施工。经过一段艰苦努力,钱塘江大桥在1937年9月26日举行了通车仪式,第一列火车顺利通过,大批军备物资也随之运往前线,支援战争前线。这座桥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具备设计、建造现代大桥的能力。
可是天有不测。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并没有就此止步,继续南下想要越过钱塘江。1937年12月23日,为阻止日军沿江南下,茅以升决定在桥墩里埋藏炸药进行自我保护。随着两座桥墩被炸毁,这座全长1453米、历时925个日日夜夜、耗资约160万美元修建的钱塘江大桥,在开通第89天就倒下了。
解放后,杭州于1949年解放,上海铁路局立即组织修复队伍来修复这座桥。经过4年的奋力抢修,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重新通车,重新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如今,这座桥仍然屹立在江面上,见证着中国从相对薄弱走向强大、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