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随着大明帝国的建立,原本一贫如洗的朱元璋穿上了龙袍,成为了皇帝,并定年号“洪武”。
到了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着手进行分封工作。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来说,封赏有功之臣是至关重要的事,处理不好可能会威胁到政权的稳定。毕竟,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常常与权力分配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参与建立政权的功臣们。反叛成功后,他们自然期盼着享受胜利的果实,而这一切,也关乎到子孙后代的富贵和生活质量。
但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他决定先分封自己的子孙,再分配功臣。这不仅能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还能确保大明帝国的基石牢固长久。按照他的设计,除了皇帝的长子为皇储外,其他所有儿子都将被封为亲王,拥有一品官服。亲王的长子将世袭父位,而其他儿子则被封为郡王,官服为二品。郡王的长子继承郡王爵位,其他儿子则为镇国将军,拥有三品官服,以此类推,直到奉国中尉,官服为八品。这一系列的封号制度,确保了即使是亲王以下的世袭爵位也具有相当的等级和稳定性。
朱元璋或许并非一位理想中的帝王,但他无疑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父亲和祖宗。实际上,他封了二十四个亲王,分布于大明帝国的各个地方,从边疆的肃王、宁王到内地的燕王、鲁王,几乎涵盖了所有战略要地,这样的布局也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那么,这些亲王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呢?简单来说,他们几乎是地方上的最高统治者。即使是朝廷中的公侯,见到亲王也得恭敬行礼;而在亲王的封地内,他们有权任命所有官员,连朝廷都无法干涉。亲王如果的封地内发生违犯律法的情况,亲王有权自行裁决,甚至生杀予夺。而且,为了确保亲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封地,朱元璋还安排了大量的护卫队伍,每个亲王府下设多个护卫,每个卫队人数达到几千,合计下来,亲王掌握的军队人数相当庞大。比如,驻守边疆的亲王们,军队人数甚至更多。
为了确保自己的制度不会在未来被改变,朱元璋从洪武二年开始就着手编纂《祖训录》,并在六年完成,内容明确规定“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其中还规定,如朝廷无人能担正,亲王可以自备兵马应召,这一点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
然而,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番精心设计的制度最终却导致了大明帝国的灭亡,也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灾难。由于亲王及其后代每年能获得极其丰厚的俸禄,甚至是大员的十倍之多,此外,他们还享有田地、商税、盐业等各种特权,给政府造成了极大的财政负担。洪武初期,亲王、郡王、将军总共有49人,加上宗女等,整个宗室家族人数庞大,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到了后期,宗室人数激增,在永乐年间达到了127位,然而到了明朝的末期,宗室人口竟然达到了33万人。
而这些亲王们,随着他们所占资源的不断增加,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大明的土地、财政和军事资源几乎被这些亲王掌控,致使朝廷的财政陷入困境。朝廷每年为了支付宗室的俸禄,已经难以为继,甚至出现了财政赤字,迫使朝廷向地方摊派资金,进一步加剧了朝廷与百姓的矛盾。
终于,在明朝末期,宗室成为了民众眼中的剥削阶层,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军曾经屠杀过大量的宗室成员,尤其是在洛阳,福王朱常洵便被杀害。而明朝最后的覆灭,正是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最终爆发的结果。
朱元璋或许从未预料到,他为家族打造的权力结构,最终会成为自己帝国灭亡的催化剂,也让他当初的苦心设计成为了历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