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逛博物馆,看见枚明朝铜钱特奇怪,正面写着 “洪武通宝”,背面居然多了个 “京” 字。当时还纳闷这是啥标记,后来查资料才惊着 —— 这不起眼的字,竟是朱元璋治贪官的狠招!
你别说,老朱对贪官那股恨劲儿,真是刻进骨子里了。毕竟他当年讨饭时,见多了官吏把朝廷赈灾的钱揣进腰包,老百姓饿死街头的惨状。登基后直接下死命令:贪六十两银子就砍头,剥皮实草都算轻的。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铤而走险,尤其爱在钱上动手脚。
古代造假铜钱太容易了,要么偷偷减重,要么铜里掺铅锡,造出来的钱看着像回事,实际值不了几个钱。地方官和铸币工匠勾结,一造就是一大批,朝廷查都查不过来。老朱气得直骂,后来不知道哪个谋士给他出了主意,居然在铸币上动了心思。
以前全国铸币都一个样,不管是南京的宝源局还是地方的宝泉局,造出来的铜钱没区别。老朱干脆下令,每个铸币局都在铜钱背后加个记号,比如京师造的刻 “京”,其他地方还有刻地名简称的。就这一个字,直接断了贪官的念想。
为啥这么管用?你想啊,造假的人就算能仿出 “洪武通宝” 的字样,也不知道每个局的字刻在哪个位置、用啥字体。要是造的钱背后没字,一流通就被认出来;要是乱刻个字,比如把 “京” 刻成 “津”,官府一查根本没有这个局,抓起来一拷问一个准。听说当时有个贪官私铸了几千枚,就因为字刻歪了,刚花出去几枚就被抓了,连家都抄了。
其实吧,老朱反贪的招儿多着呢。除了铜钱加字,他印纸币 “大明宝钞” 时更较真,用的桑皮纸民间根本弄不到,上面还盖着带暗记的官印,印泥都是特制的。宝钞上直接印着 “伪造者斩”,告发给赏银二百五十两,这赏钱够普通人家过好几年了。
不过我总觉得,最绝的还是铜钱加字这招。简单粗暴,却比那些严刑峻法还管用。你想啊,剥皮实草再吓人,贪官还会侥幸觉得能藏住;可这铜钱上的字就是铁证,想赖都赖不掉。后来有人统计,就因为这招,明初私铸铜钱的案子少了一大半。
说起来老朱这人也挺矛盾的。对贪官狠得要命,自己却省得不行。马皇后过生日,他就请大臣吃四菜一汤,全是萝卜青菜;宫里的被单都是用碎布头拼的百衲单。可能就是因为自己苦过,才见不得有人糟蹋老百姓的钱。
现在再看那枚带 “京” 字的铜钱,边缘都磨光滑了,想必当年在市面上流通了很久。那小小的一个字,藏着的可是老朱治贪的决心。虽说他后来感慨 “朝杀暮又犯”,但就冲这铜钱上的心思,也算是把能想的招都想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