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WTT香港总决赛将于12月10日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拉开帷幕,赛事总奖金高达130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今年,WTT实施了革命性的改革:参赛资格不再依据世界排名,而是完全依赖选手在WTT系列赛中的积分。
新规则的核心在于,只计算选手在WTT大满贯、冠军赛和挑战赛中的表现,传统的大赛,如奥运会和世锦赛,不再对积分有所贡献。单打项目将选取选手最佳的4站大满贯、4站冠军赛和6站挑战赛成绩来决定排名,这意味着参赛次数的多寡成为决定性因素。那些频繁参赛的二线选手,可能凭借更多的比赛成绩超越那些专注于传统大赛的顶级球员。
从2025年开始,WTT总决赛的资格完全不再依赖世界排名,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全新的WTT积分体系。这个系统只承认WTT自家的赛事,选手的积分来源于最多4站大满贯、4站冠军赛和6站挑战赛的成绩组合。而最严格的一条规则是:如果具备参赛资格的选手未参加比赛,该站的积分将被计为零分,这一条规定直接影响了孙颖莎、王曼昱等主力选手的排名。
混双项目也遵循了新规,积分来源为大满贯和6站最佳挑战赛的成绩组合。最终,只有8对组合能晋级正赛,其中前7对根据积分入围,另外1对通过东道主外卡获得资格。
截至8月末,王楚钦虽然因缺席瑞典大满贯排名暂列第三,但他依然处于入围区间。刚刚在美国大满贯上夺得男单冠军的王楚钦,与林诗栋共同成为中国男单的双保险。林诗栋凭借4890分暂时稳居男单榜首,他在多个赛事中表现出色,既保证了参赛数量,又稳定了成绩。日本选手张本智和紧追其后,瑞典的莫雷加德也稳居前四。
在新规则下,国际选手展现了更强的竞争力,法国的勒布伦兄弟、巴西的雨果·卡尔德拉诺、德国选手杜达和邱党、韩国的安宰贤等都进入了前十六。中国选手梁靖崑和向鹏分别位列第八和第九,他们的排名相对安全,但仍未完全确保资格。小将陈垣宇处境较为危险,目前以1195分排在第十六位,刚好处在晋级线边缘。
女单方面,21岁的蒯曼目前排名第一,积3680分。她频繁参赛且成绩稳定,一跃从世界排名80多位上升到前列,成为新规则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尽管孙颖莎在世界排名上遥遥领先,以5875分排在第一,但在WTT积分榜上仅列第三,主要原因是她今年只参加了两站大满贯和一站冠军赛,尽管她在新加坡大满贯和重庆冠军赛赢得单打冠军,但参赛次数过少影响了总积分。
朱雨玲凭借美国大满贯的女单冠军强势回归,积3490分排在第四。日本选手的表现也不容忽视,张本美和、大藤沙月、桥本帆乃香等7位日本选手跻身前十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一现象在新规则下尤为显著。
王曼昱的排名令人意外,仔细分析她的参赛记录可以发现,她今年仅参加了三站大赛:新加坡大满贯四强、重庆冠军赛四强退赛、美国大满贯止步十六强。参赛次数过少,在新规则下明显吃亏。相比之下,蒯曼在挑战赛中获得了更多的积分,这也帮助她登上榜首。
石洵瑶排名第十一,积分来源包括两站大满贯、一站冠军赛和六站挑战赛,参赛数量远超主力选手,突显了新规则对于参赛频率的偏好。
混双项目首次纳入WTT总决赛,取代了以往的男女双打项目。现在,单打和混双成为比赛的两大焦点。目前,林诗栋/蒯曼组合以美国大满贯混双冠军的成绩暂居混双榜首,韩国的林钟勋/申裕斌组合紧随其后,其他强势组合包括日本的松岛辉空/张本美和,以及中国香港的黄镇廷/杜凯琹。
混双项目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7对组合能凭积分晋级正赛,再加上1对东道主外卡组合,意味着每对组合都必须保持稳定表现。对于中国选手来说,林诗栋/蒯曼组合的位置相对安全,但其他组合的竞争依然充满变数。
最终的WTT总决赛资格将在11月17日至22日的马斯喀特球星挑战赛后确定,这也是香港总决赛前的最后一站积分赛。随后,WTT中国大满贯、WTT澳门冠军赛、WTT蒙彼利埃冠军赛等多站重要赛事将紧接着举行,这些比赛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积分榜排名。
对于那些处于边缘的选手,比如陈垣宇,他们必须尽全力争取每一个参赛机会,增加积分,以确保晋级资格。即使是目前看似安全的选手,如向鹏和梁靖崑,也不能掉以轻心。若他们在接下来的赛事中表现不佳,仍有可能被其他选手逆袭。
香港红磡体育馆正在为12月的巅峰对决做准备,选手们也在全球各地的赛场上奋力拼搏。每一场比赛都至关重要,最终的参赛名单将在马斯喀特站结束时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