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杂谈】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四周年
作者:程秉铎
配图:影视剧截图
时值深秋,天宇澄澈,风里已带着凛冽的寒意。又是一年十月,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我总会在这一片宁静的祥和里,听见自历史深处传来的一声惊雷——那是一百一十四年前,响彻在武昌城头,最终震碎了延续两千年帝制的炮声。
【广州新军举事失败后,革命党人发动筹款策划全国多地起义】
时光的河流奔腾不息,冲刷着记忆的沙砾,却将那些不朽的瞬间打磨得愈发璀璨。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逆流而上,回溯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年代。那时的中国,如同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巨舰,龙旗虽在,却已是遍体鳞伤,锈迹斑斑。紫禁城的宫墙隔绝了世界的潮声,而四万万同胞,仍在沉沉暗夜里,背负着帝制的枷锁,摸索着前行的微光。
直到那一年,那个秋天。武昌的枪声,本是一次仓促的冒险,却成了点燃干柴的烈火。它不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戏剧,更像是一股压抑太久的地火,终于找到了喷发的出口。顷刻之间,各省响应,义旗纷举。那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起义,那是一个古老民族在窒息中的集体呼吸,是沉睡灵魂的骤然觉醒。我想象着,那些年轻的志士们——他们中有新军士兵,有留洋学生,有会党成员——当他们高举义旗,冲向湖广总督衙门时,他们心中所想的,绝非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宏愿,是“民主共和”那一缕在当时看来还十分渺茫的曙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并获得成功】
孙中山先生,黄兴先生,以及无数连名字都未曾留下的先烈,他们便是这暗夜中的擎灯者。他们以笔为剑,以言论为旗,更以血肉之躯,一次次地向那堵厚重的宫墙发起冲击。广州起义的碧血,黄花岗的英魂,那是一场又一场前赴后继的悲壮铺垫。他们明知可能失败,可能牺牲,却依然慷慨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一种何等的决绝与担当!帝制的崩塌,非一日之功,它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铺就的一条血路。
一百一十四年过去了。今日之中国,早已换了人间。我们行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安享着和平与发展的岁月静好。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的宏伟蓝图,许多内容已远远超越了时代。那“振兴中华”的呐喊,已然成为这片土地上最为激昂的主旋律。
然而,纪念,并非只是为了沉醉于历史的荣光。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对初心的叩问。辛亥革命,它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并非仅仅是“共和”之名,而是那敢于打破枷锁、革故鼎新的勇气;是那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是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这精神,如同火种,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辛亥革命的胜利迫使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站在这崭新的时代节点,我们纪念那一声秋日里的惊雷,正是要铭记,今天的道路从何处开辟,未来的方向该向何处延伸。那先驱者的身影,并未远去,他们化作了我们脚下的路基,化作了天上的星辰,永远凝视并护佑着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
愿先驱之精神,永励来者!愿共和之旗帜,永耀神州!
附:《满江红·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四周年祭》
霹雳崩云,武昌炮、帝垣摧裂。擎赤帜、共和初肇,血浇英杰。首义枪声穿暗夜,千年帝制终湮灭。唤神州、铁骨铸民魂,坚如铁。
金瓯碎,曾补缺。先驱志,今犹烈。看鲲鹏击浪,海天雄阔。楚水犹闻钲鼓震,昆仑未冷英雄血。续新程、浩气贯长虹,重飞越。
(2025.10.09.于广州闲斋)
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读这么多文字,特链接两组图片供您欣赏,请点击如下链接:
【俘光掠影】朱传清 || 清水出芙蓉,碧波映霓裳
【俘光掠影】朱传清 || 霓裳随风舞,倩影入林幽
(完)
敬请关注往期文章,可点击以下链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程秉铎 || 晨曦中的国度
【闲居杂谈】程秉铎 || 石上的名字——烈士纪念日感怀
【闲居杂谈】程秉铎 || 黎兄弟和他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