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寡妇再嫁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受传统伦理和社会观念的束缚,很多人认为再婚的寡妇已经被别的男人占有过,且她们可能还带着孩子,这样的女人很少会有人愿意娶。而元朝时期,有一位寡妇的情况却颠覆了这一常规,她不仅未受到冷落,反而比许多未婚的女子更受青睐。求婚者络绎不绝,但这位寡妇没有因此轻易选择,而是坚决决定为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丈夫。最终,她仅凭一副对联,找到了心仪的伴侣。
元朝时期,尽管汉人受到蒙古统治的压迫,但仍有一些有钱或有权势的家庭能够保持盛况。江南地区就有这样一户富豪人家,刘家。家主刘老爷不仅富甲一方,而且为人慷慨、心地善良。然而,刘家之所以声名远扬,还因为刘老爷心头的一块大病——他渴望得到一个儿子。尽管他娶了许多妻妾,但无论正妻还是妾室都未能为他生下儿子。
为了得到一个儿子,刘老爷四处寻医问药,尝试了无数民间偏方,还不惜去求神拜佛,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最终,刘老爷只得放弃了这个念头,转而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女儿刘想儿身上,决心培养她成为家族的继承人。他给刘想儿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和资源,倾尽全力将她培养成才。刘想儿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她的美丽和才华令整个江南地区的人都为之倾倒。
刘想儿长大后,到了出嫁的年纪,刘老爷开始为她物色合适的女婿。然而,这些求婚者中有很多并不合适,要么家境贫寒,要么品行不端,刘老爷一一回绝。于是他决定寻找那些有才华的才子,因为才女自然需要配才子。刘老爷邀请了最优秀的教师来教导刘想儿,结果刘想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才女。可惜,虽然才子们纷纷投来求婚的目光,却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放弃了当上门女婿的机会。最终,刘想儿挑选了一位适合的男子,两人结为夫妇。
婚后,刘想儿的生活一度非常幸福,她的丈夫对她非常宠爱,夫妻二人时常吟诗作对,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然而,命运捉弄,刘想儿的丈夫在短短几年内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出头的刘想儿成了寡妇,社会上很多人纷纷议论,说她是“克夫”之人。刘想儿在丧夫之痛中度日,身心都变得憔悴不堪。而刘老爷也因女儿的悲伤加重了自己的病情,最终也在不久后去世。
在经历了父亲和丈夫双重打击后,刘想儿逐渐恢复了过来,意识到她需要重新振作,重新为家族找一个能为她分担责任的丈夫。虽然她是大家闺秀,但这时她已不再顾及什么贞洁,而是为自己和家族的未来考虑。她决定在孝期结束后重新择偶。令她惊讶的是,尽管她已经是寡妇,许多人仍然热衷于向她求婚。原因其实很简单:刘想儿既年轻貌美,又继承了家族的财富,是一位拥有显赫家产的寡妇。
刘想儿明白其中的缘由后,心中既感到悲凉,又不愿将就,因此她想出了一个办法来筛选那些求婚者。她在自家大门口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自己写的:“野花不种年年有”,下联空白,让前来求婚的人自己填写。只有那些能写出符合她心意的对联,她才会考虑嫁给他们。
这个方法迅速吸引了大量求婚者,除了那些看中她财富的男子,还有一些冲着她才华而来的读书人。几天之后,已有上百人尝试填写下联,但始终没有人能够打动刘想儿的心。直到有一位名叫王秀才的年轻人路过镇子,看到这一幕,心生好奇。他打听得知刘想儿用对联来挑选丈夫,于是决定亲自试试。
王秀才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对刘想儿写的上联产生了共鸣,心中顿时灵感迸发,写下了“烦恼无恨日日生”作为下联。虽然旁人觉得这个下联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枯燥,但刘想儿看到后却深受触动。这一句话道出了她内心的痛苦与烦恼——她的生活也充满了无尽的困惑和难过。
被这句简单又真挚的话打动,刘想儿当即决定,自己要嫁给这个王秀才,不论他贫穷与否。几经波折,王秀才这个贫寒的书生竟然娶了美丽且富有的寡妇刘想儿。婚后,他们相互体谅,过得十分和谐美满。王秀才在妻子的支持下,不仅学业进步,最终成功考中进士。夫妻俩的日子越来越顺利,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