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强大的国力,最终成为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嬴政即位后,迅速整顿内政,除去了权臣吕不韦,恢复了自己的权力。接着,他重用王翦等名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并了其他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
统一六国后,嬴政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他为了与平民和后来的皇帝区分开来,首先自称“始皇帝”,并将自己的第一人称改为“朕”。从此,“朕”成为了皇帝专用的代词,普通百姓再也不能使用。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选择“朕”这个字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呼呢?在许多人看来,嬴政能够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伟业。但对于秦国的嬴政来说,这一切并不困难。只要下令给王翦:“去灭掉六国!”王翦带兵一举解决了问题。六国中,除韩国投降外,其余五国都是王翦征服的。
嬴政的骄傲是有理由的,毕竟,能统一六国,成就这一伟业,实在是值得自豪的。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功业已经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比,甚至超越了他们。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尊号——“皇帝”,并且称自己为“始皇帝”,意思是自己是第一个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秦始皇小时候曾随母亲在外逃亡,这让他对赵国及其他国家的风俗和日常生活有了很深的了解。由于长期的战国割据,导致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有时连语言交流都困难。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秦始皇决定实行“书同文”政策,要求所有地区使用统一的文字,以解决各国人民沟通的问题。李斯等人通过研究各国的文字,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字体系,也就是后来的“小篆”,之后,秦始皇又命人基于小篆发展出了隶书。
然而,统一文字之后,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不同地区的礼仪和道德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容易引发误解和冲突。于是,秦始皇推行了“行同伦”,也就是要求大家在行为举止上遵守同一套道德标准。比如,齐国一带的人以礼待人,社会和谐,秦始皇曾在泰山祭天时,在山脚下立碑称赞当地的礼仪风尚,并号召其他地区效仿。
然而,秦始皇对一些地方的风俗并不满意。比如,他在吴越地区看到的男女行为不规范、道德不严谨的现象,他非常反感。于是,他在会稽山立碑斥责这些风俗,并规定:若有人违反这些道德规范,可以处死。这一举措是秦始皇希望改善各地风俗、统一道德的一个例证。
除了一些道德方面的统一,秦始皇还推进了一些实际的“统一”措施,包括统一车轮宽度、道路宽度、钱币形制、度量衡等。这些政策让秦始皇每天都异常劳累。为了让秦始皇更高兴,李斯等人联名上书,给他提供了一些“专属名词”,包括“命为制”,“令为诏”,“王自称为朕”等。
秦始皇对这些提议很满意,采纳了其中大部分,但有一个词他不喜欢——“泰皇”。这个词的“泰”字显然借用了泰山的名字,但秦始皇觉得这个称号不好听,因此没有采用。至于“朕”字,虽然它看似普通,但在当时却有着不同的背景。
“朕”在成为皇帝专用代词之前,原本是一个表达尊敬的第一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在屈原的《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中“朕”表示“我”的意思。因此,“朕”本来并没有特殊含义,只是很少有人使用罢了。它不仅代表“我”,还有其他用法,比如描述物体之间的缝隙。在古代,铠甲两片金属之间的空隙,或者桌椅榫卯之间的连接缝隙,都可以称为“朕”。
那么,为什么李斯会选择“朕”作为秦始皇的专用字呢?其实,当时各国的君主都有自己特有的称呼,比如“寡人”或“孤”,这些自称往往带有自谦的意味。秦始皇并不想自谦,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超越了三皇五帝,哪里还需要谦虚。因此,他选择了“朕”字,来突出自己的至尊地位。
实际上,“朕”字在甲骨文中的构成与“舟”和“灷”相关,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和权力。将君主比作船,百姓比作水,这一比喻在《荀子》中已有先例,而秦始皇则是那个“舟”,承载着民众的希望和未来。正因为如此,李斯才为秦始皇选定了这个字作为唯一的称呼,象征着他无可替代的皇权。
“朕”字从秦朝开始一直使用到封建王朝的末期,虽然时间久远,但“朕”早已成为了皇权的象征,也代表了秦始皇的伟大功绩,直到今天,它依然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