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野(第三野战军)的将领中,皮定均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他的特殊之处在哪呢?
三野的部队起源于八路军的山东部队和新四军的部队,因此,三野的大部分将领都来自这两支部队。皮定均最初隶属于129师,抗战胜利后,进入了中原军区。在中原地区的突围行动后,他率领部队进入苏皖地区,部队暂时编为华中部队,后来又改组为华东野战军的独立师。不同的是,皮定均没有留在这一部队,而是调到了第六纵队,担任副司令员。
到1947年底,独立师完成任务后被命令归建晋冀鲁豫军区,而皮定均则继续在华东地区作战,协助王必成参加了许多艰苦的战役,如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豫东战役以及淮海战役等。他在华东野战军担任副司令员很长时间,直到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他才被提升为副军长。
王必成后来兼任兵团副司令员,皮定均与王必成的差距也逐渐显现。按理说,皮定均作为副职多年,完全有机会被提拔为纵队司令或接替军长的职务。但是,由于他是“外来人员”,且原部队已经离开,可能影响了他的晋升。再者,三野有很多能力出色的将领,而且他们大多是在老部队中成长起来的,更加熟悉和理解部队的情况。
第三野战军一共包括16个军,在改编之前有12个纵队。许多军长都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如第20军军长刘飞、第21军军长滕海清、第22军军长孙继先、第23军军长陶勇等。而皮定均作为副军长,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
其中,第20军至第32军的军长都获得了中将军衔,但还有一些军长,如第30军的谢振华,第28军的朱绍清,第29军的胡炳云等,则被授予少将军衔。而第33、第34、第35军的军长并未被授予军衔。根据解放战争时期的军衔评定标准,皮定均在担任副军职时,最终获得了中将的军衔。
有人认为皮定均之所以得到中将军衔,是因为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已经担任了军长的职务。虽然这个说法并不无道理,但军衔的评定主要参考的是解放战争胜利之前的职务,而非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干部的职务确实有所提升,但总体上还是参照了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来评定。
皮定均获得中将军衔,也和他在中原突围中的战功有关。在那场战斗中,皮定均带领着六七千人的部队成功突围,并且在敌人重兵把守的方向完成了这一壮举,最后部队依然保持了五千多人的完整建制。这一功绩非常出色,体现了皮定均的指挥能力和战斗智慧,最终使得他从少将晋升为中将。
与王震的南下部队对比,皮定均的成功突围也显得格外突出。王震的部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很多损失,最后抵达吕梁地区时,部队人数大幅减少。而皮定均的部队不仅成功突围,还能够保留大部分兵力,这使得他的战功更加显著,得到了“皮有功,少晋中”的评价。
因此,皮定均作为一位非常特殊的将领,他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于战功,更来自于他在艰难时刻的果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