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们,并没有功成身退,而是继续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奉献力量。他们有的担任各兵种司令,有的镇守一方,出任大军区司令员,肩负起守卫祖国的重任。
最初,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几年里,大军区司令员的职位通常由元帅级别的将领担任。比如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北五大军区的司令员,在1955年时全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那时的大军区范围广阔,负责数个省份的防务,麾下兵力往往在五十万以上,堪称国家安全的中坚力量。
到了1955年,国家对军区制度进行了重新划分。经过调整后,新的大军区司令员大多由上将、中将担任,少数杰出的少将也进入了这一核心岗位。虽然他们的军衔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从战火中拼杀出来的百战名将,作战经验极其丰富。
比如,毛主席称赞为“第一猛将”的许世友,将军生涯中在南京军区一任就是18年,创造了该军区任期最长的纪录。还有秦基伟将军,他在上甘岭战役中指挥志愿军第15军立下赫赫战功,扬我国威,此后在各大军区任职超过20年。守卫东南沿海的韩先楚,也在福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干了整整16年。杨得志将军在济南军区任职18年,中途曾因赴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由王新亭上将代理职务。
可以看出,各位开国将军担任大军区司令的时间虽不相同,但大多任期都很长。到了1980年,有四位任职超过20年的老将军同时卸任,他们分别是许世友、杨得志、陈锡联和韩先楚。
第一位是许世友。他从南京军区到广州军区,总共担任司令员达25年之久。1980年,他调入中央,出任军委常委、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第二位是杨得志。从济南军区到武汉军区,再到昆明军区,他的司令员任期也累计了25年。1980年,杨得志调京,升任总参谋长,继续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出力。
第三位是陈锡联。他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和北京军区司令员,累计21年。这一年,他不仅卸任大军区司令,还辞去了副总理和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第四位是韩先楚。从福州军区到兰州军区,他的司令员生涯共持续23年。1980年,他调任中央,出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这四位将军无一不是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名将。他们能打仗、有魄力,更得到了毛主席的信任和重用。尤其是陈锡联上将,在巅峰时期还曾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地位极为重要。
那么,在他们卸任后,又是谁接过了这些重要的指挥棒呢?
1980年,接替许世友出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是开国中将吴克华。他是战功显赫的“塔山名将”,在解放战争中率领第41军屡建奇功,是一位实战型猛将。
接替杨得志成为昆明军区司令员的是开国少将张铚秀。虽然军衔不高,但他堪称外战名将,曾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1979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那场战役中,因杨得志因病暂离前线,张铚秀作为副总指挥临危受命,制定的10项作战原则确保了西线战场的胜利。
接替陈锡联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是开国中将秦基伟。他是人们熟知的虎将,历任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及北京军区的政委与司令员,是任期最长的大军区中将之一。
最后一位,接替韩先楚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是开国中将杜义德。这位将军是邓小平的老部下,早年在第二野战军第十军担任军长,跟随邓公征战西南。1980年,邓小平亲自点将,让他坐镇西北,守护祖国的大门。
可以说,这些接任的将领,都是从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实干型名将。他们不仅延续了前辈的战斗精神,也为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