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从小就听商汤灭夏的故事,课本里都写这是开天辟地的大功绩,可怪事来了 —— 甲骨文里压根没提这茬。你说邪乎不?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连商王打个小仗都记着,这么大的王朝更替,咋就成了 “漏网之鱼”?
前阵子翻考古资料才闹明白,可能咱从根上就错了。所谓的 “夏朝”,说不定是后人给起的名。这话不是瞎猜,是二里头遗址挖出来的东西透的底。
还记得那个叫徐旭生的老爷子不?上世纪五十年代都七十多了,带着人往豫西跑,就为找《史记》里的 “夏墟”。也是巧了,偃师二里头村的村民挖鱼塘,一锄头下去全是碎陶片。老爷子一看就激动了,说这地方指定不一般。后来果真挖出了大宝贝,什么宫城、青铜作坊,还有条 60 多厘米长的绿松石龙,那鳞片拼得比真的还精神。
考古队的人说,这地儿就是 “最早的紫禁城”,比明清故宫小些,但规矩一点不差,井字形的大道把城划分得整整齐齐。可挖了六十多年,愣是没见着一个能证明 “夏” 存在的字。你说怪不怪?
更有意思的是二里头的结局。那地方繁荣了好多年,到了晚期突然就不行了 —— 宫殿被砸了,新的陶器却冒了出来,一看就不是本地的。后来才弄清,这是外部势力打进来了,时间正好和商汤灭夏对上。可商朝人自己咋不记呢?
我琢磨了半天,可能商朝人根本不叫它 “夏”。就像周朝灭了商,也不会照着商朝的叫法称呼自己。再说甲骨文那东西,主要是用来占卜祭祀的,不是写史书的。商王关心的是 “明天会不会下雨”“打仗能赢不”,哪会特意记前朝叫啥名。
还有个细节特逗,商灭了夏之后,居然没把二里头的铸铜作坊拆了,还接着用。后来在旁边建了偃师商城,摆明了是盯着夏的遗民。这操作倒跟周朝灭商后用殷墟的铸铜设备一个路子,合着古代改朝换代也讲 “废物利用”?
现在学界也懒得纠结 “夏朝” 叫啥了,管它叫什么,二里头那套宫城制度、青铜礼器,全被商朝捡了去,后来又传到周朝。说白了,咱华夏文明的根子就在这儿。
以前总觉得历史是书上写死的,现在才明白,那些碎陶片、断墙根比文字还能说真话。甲骨文没记商汤灭夏又咋样?二里头那堆废墟,早把改朝换代的事儿摆那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