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原本是贺龙老总起家的部队,纵队司令贺炳炎和政委廖汉生,都是贺老总最信任的骨干,几乎从未经历过重大失败。然而,在彭老总的指挥下,这支精锐部队接连遭遇挫败,这让贺炳炎和廖汉生心生不满,并感到很受打击。
1947年8月,第一纵队进攻陕西榆林,但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仍未能攻占目标,反而遭遇敌军增援。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撤退。彭老总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愤怒,立即给一纵司令部打电话,斥责道:“一纵不行,简直是兵怂怂,怂怂一窝!贺龙的脸都丢光了!”
廖汉生本来就心情不好,听到彭老总的责骂,终于忍不住反驳,他拍着桌子说道:“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后,因西北野战军下达命令不够及时,导致一纵错失了作战时机,再次受到彭老总严厉的批评。愤怒的贺炳炎拍桌子说道:“不管对与错,你总是最正确的!我不干了!”
这件事最终被贺老总得知,他严厉批评了贺炳炎和廖汉生,要求他们服从彭老总的指挥,不要再有任何不满。虽然两人表面上低下了头,但心里依然有些不服气。这时,林伯渠亲自找他们谈话。
林伯渠是“延安五老”之一,威望极高,还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贺炳炎和廖汉生非常尊敬他,因此愿意认真听他的话。林伯渠对两人说:“有句古话叫‘有威可畏,有德可怀’,彭总正是这样的人。你们不要只看他严厉的一面,还要看到他‘有德可怀’的一面。彭总的‘威’正是他‘德’的一部分。你们越是了解他,甚至被批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这一点。”
林伯渠的话让贺炳炎和廖汉生瞬间明白了彭老总的为人。作为性格刚强、宁折不弯的硬汉,贺炳炎和廖汉生若被逼着认错,心中虽然不服,但表面上会顺从,这对他们与上级的团结并无益处。林伯渠并没有硬逼两人低头,而是强调彭老总“德”的一面,这让他们很容易接受。
要知道,像贺炳炎和廖汉生这样的硬汉,如果以强硬的方式压制他们,只会加剧矛盾。能真正改变他们心态的,只有“德”。林伯渠的策略自然见效,短时间内两人态度发生了转变。
后来,廖汉生感慨地说:“我们一纵的干部经历了彭老总、贺老总和林主席的批评后,头脑变得更加清醒。对彭老总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深刻。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因为批评而失去冷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问题要有策略,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性格的人时,更要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所说的话必须有事实依据,不能凭空捏造。例如,彭老总的“德”是有目共睹的,他公正无私、只对事不对人,这使得林伯渠的话最终让人信服。
1954年,彭老总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并提名廖汉生为副部长。虽然那时有七位副部长,其中包括四位大将,但彭老总依然对廖汉生表现出了特殊的器重,这也体现了彭老总宽广的胸怀和公正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