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番外篇《首尔之春》:政变为何那么简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四川盆地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区域。正如《文明之旅》所提到的那样,这片地域的局势变化,往往牵动了整个国家的格局。古时四川是一个盛产粮食、资源丰富的地方,它的稳定直接影响着中原的平静。
罗振宇在《文明之旅》第五集中提到的澶州之战,是宋辽两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这场战争的背景和过程,展示了大宋如何将自己的国力转化为战力,从而保持了长达120年的和平。然而,澶州之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决策和无奈的选择。
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辽国的侵略。辽国萧太后与儿子辽圣宗带领着20万铁骑南下,目标直指宋朝的边疆。与其对立的是宋朝的内部争议,主战派与主和派在如何应对辽军上发生了剧烈冲突。最终,宰相寇准坚持主战,要求宋真宗亲征。这一决策背后,大宋朝廷的支持和百姓的呼声,使得这场战争看似不可避免。
在澶州战役初期,辽军凭借强大的骑兵优势迅速深入宋朝境内。然而,辽军并未攻占任何重要城市,反而在宋军的防守下逐渐陷入困境。宋军凭借强大的弩箭,成功抵挡住辽军的进攻,甚至射杀了辽军的元帅萧挞凛。主帅的陨落,给辽军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面对这种局势,辽国不得不提出和谈。然而,尽管主战派坚持要求辽国归还燕云十六州,甚至让辽国俯首称臣,但宋真宗和其他大臣的态度却软化了。最终,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不仅维持了百年的和平,也使得辽国的北方疆域得到了保障。
这一决策至今被一些历史学者批评,认为宋朝错失了彻底消灭辽国的机会。然而,经过对大宋军事力量的深入分析,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在罗振宇的分析中,大宋的军事实力并非依靠强悍的将领或精锐的士兵,而是通过国力的转化,构建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大宋朝廷虽没有强大的边防军,但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与科技创新,发展出了一系列针对骑兵的防御设施,如超远射程的弩箭、深水坑和高墙等。这些设施足以抵御敌军的进攻,令敌军难以与宋军直接接触。
然而,防御并不等于进攻。澶州之战中,如果宋军想要彻底歼灭辽军,必须放弃城防的优势,主动出击。但大宋的骑兵力量远不如辽军,且一旦出城迎战,极可能被辽军反包围。历史上,宋朝在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中屡次处于下风,尤其是在与辽金等国家的冲突中,屡屡败北。
事实上,宋朝的弱点在于军队的结构和战力。赵匡胤为了避免“黄袍加身”的局面,实行了“强干弱支”的军事战略,导致边防军的战斗力较弱。这样的局面,让宋朝即便能够防守,但却难以主动扩张。
澶州之战后,虽然宋军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但若真与辽军硬碰硬,结果未必如人们所愿。事实上,历史再次证明了宋军的不足——即使是在宋金大战时期,宋军在与辽军对抗时也屡屡败退。更进一步的是,金国趁机南下,最终导致了“靖康之难”和北宋的灭亡。
岳飞的岳家军曾在南宋时期声名赫赫,但这支精锐之师的成功,更多源于岳飞个人的统帅才能,而非整个宋朝军事体制的强大。南宋政府在掌控军队后,依然回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传统做法,致使宋军的整体战力不强。
在宋朝的军事政策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考虑。通过削弱军队的独立性,宋朝避免了内部军队的权力膨胀,从而确保了中央集权的稳定。与此同时,宋朝则通过发展经济、推动生产、积累国力来补充军事短板。这也导致了宋朝在对外战争中防守强但进攻弱的局面。
这种政策一方面保障了百姓的安宁,使得宋朝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的王朝;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宋朝未能像汉唐那样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开疆拓土。宋朝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而非为了争霸天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宋朝的军事战略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和治国理念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