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报道了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感人事迹。在得知这篇报道后,黄旭华深思熟虑,决定将杂志寄给远在广东海丰县(现汕尾市红海湾区田乾镇)的母亲。虽然文章中他被称为“黄总工程师”,没有直接提及他的名字,但黄旭华相信母亲一定能识破其中的秘密。
果然,当他的母亲和其他子女打开这本没有署名的杂志时,看到那篇折叠过的文章后,一家人既震惊又感动。原来,这位三十年未曾归家的儿子,正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母亲和其他孩子们不禁热泪盈眶,母亲百感交集,眼里满是泪水,反复念叨:“他是三儿,是我们的三儿。”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广东汕尾的妇产科医院。他是家中第三个孩子,母亲33岁时生下了他。黄家的父母都在福音医院工作,是当地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医生。家境优越,父母从小便培养孩子们的学业,黄旭华和兄弟姐妹都能上学。由于家庭的影响,黄旭华从小便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小学时,黄旭华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抗战时期,他目睹了战火中的百姓疾苦,产生了用自己的双手为人民减轻痛苦的愿望。然而,看到国家日益衰弱,黄旭华的理想发生了改变。他决定放弃医学,投身工学,立志通过科技振兴国家。此后,他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投身科研与国家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黄旭华的原名是黄绍强。他改名为“旭华”,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如同旭日东升。这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启示,也是对民族复兴的期许。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黄旭华毕业后,曾在上海多家单位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1958年,毛泽东主席批准了中国开展核潜艇研制的计划。黄旭华接到通知,被调往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开始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从此,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核潜艇项目是极度机密的,黄旭华和他的团队要肩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面对技术上的巨大困难和国家物质的匮乏,他们仍然毫不退缩。在那个年代,尽管没有先进的技术资料,黄旭华和团队依然凭借简单的工具和创新的思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拆解西方国家的核潜艇模型,反复琢磨,终于掌握了核潜艇的核心技术。通过艰苦的努力,中国成功研制出核潜艇,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由于工作的高度保密,黄旭华和团队的辛勤付出长时间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30年间,他和家人断了联系,连父亲去世时,他也未能归家。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了长篇报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揭开了这段隐秘的历史。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明确透露黄旭华的名字,但他知道母亲一定能明白。他将杂志寄回家,希望母亲能够理解他一直未回家的原因。母亲读到文章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三十年未曾归家的儿子,竟然是国家的英雄。从此,母亲再也没有责怪过他,反而教育其他孩子要理解黄旭华的工作。
黄旭华的家人终于明白了他的苦衷。此后,62岁的黄旭华继续投身于潜艇深潜试验,直至1988年,他再一次与团队共同完成了一项极为危险的深潜任务。在全球核潜艇领域中,黄旭华成为了第一位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如今,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为中国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国家重器背后的无名英雄。他的精神和品质,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