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博物馆巡礼
宁秀野专栏
5月8号,大同下雨,天气寒冷。早晨打车前往大同博物馆。一进门便是巨型壁画,描绘了北魏时期礼仪车队的场景,上面描绘了不同鲜卑人的长相,脸部较长,皮肤白皙,鼻子比较高,尤其是基层的武士和仪仗人员的长相介于欧亚之间。所以有人说鲜卑人发源于嘎仙洞,不一定正确,最初可能是有不少嘎仙洞的居民加入了鲜卑人的行列,但鲜卑人也同样联通了东亚和中亚,所以鲜卑人其实血缘比想象中的丰富。如果用只是测测几个鲜卑皇族DNA作为样本,并不一定能得出普遍的结论。至少从绘画上的长相,应该更关注那些普通鲜卑人的基因是什么样子。
大同博物馆有两个很有特色的展览,一个是“魏都平成”,另一个是“辽金西京”,这两个展览揭示了大同文化并非单一。不过可惜的是,虽然前文提到在蒙古帝国统治下,大同可能是华北地区基督教的中心,但却没有出土大量与基督教有关的文物。或许蒙古统治下的西京并非大同,又或者是明代对于各种外来宗教的打压,使得大量基督教文物早已化为了灰烬。
“魏都平成”主要展示了北魏鲜卑时期的出土文物。鲜卑人当时主要生活在大同,在地理上西部连接鄂尔多斯文明,东部连接满洲地区诸文明,南部连接汉文明。在艺术上反映的文明则更多,大同的云岗石窟很明显受到了印度雕塑的影响,服饰上也多受中亚影响。在政治制度上更像是封建制,因为地方权力及豪强豪门是得到承认的。军事依然由鲜卑人控制,而政治上效仿汉文明的体现结构。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继续汉化。
这个展厅包含了北魏时期不同的陶俑、壁画、石雕和塑像。
各种样式的人俑
北魏时期
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
各种样式的动物陶器
北魏时期
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
司马金龙墓俑群
北魏时期
釉陶井旁俑
北魏时期
2002年大同二电厂北魏墓群出土
劳作图壁画
北魏时期
2008年4月于大同富乔垃圾发电厂(大同市南郊区全家湾村南)
建 设 工 地 北 魏 墓 群 9 号 墓 内 发 掘 出 土
石雕供养龛
北魏时期
1958年大同市小南头寺儿村征集
石雕武士像
北魏时期
2002年大同二电厂北魏墓出土
胡俑
北魏时期
1965年大同市石家察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
龙纹全牌饰
北魏时期
2003年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群出土
麒麟纹金箔饰
北魏时期
1994年大同县安留庄北魏墓出土
对鸟纹铜饰片
北魏时期‘
2001 大同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
铜带钩
北魏时期
1987年大同县北魏墓出土
釉陶骑马仪卫俑
北魏时期
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
宴饮图壁画
北魏
2010年于大同市云波里北魏壁画墓中出土。
宴饮图壁画
北魏时期
2008年4月于大同富乔垃圾发电厂(大同市南郊区仝家湾村南)
建设工地北魏墓群9号墓内发掘出土 。
第二个有特色的展厅是辽金西京。主要展示了契丹与女真人在大同留下的不同痕迹。契丹人和女真人都发源于今天的东北靠近大兴安岭地区,女真人是满洲民族的祖先,早期建立了金,后来则建立清。而前者契丹人建立了辽,但由于多次被金入侵,则辽迁徙到了中亚地区,成为了西辽(Qara Khitai),开始了伊斯兰化的过程。当然这个展览主要展示的是契丹与女真人在大同留下的遗迹,并没有伊斯兰化后的契丹人的文物,当然其实契丹的伊斯兰化是相当长的过程,一开始西辽的契丹人信奉佛教或原始宗教,将自己称为“华”,而波斯及突厥人被称为“夷”,后来在蒙古人攻灭西辽后,一些契丹贵族加入了蒙古,渐渐皈依伊斯兰教。而女真人的文化相对要单一一些,其最大的成就是就是建立了清。
展览辽金西京更多的展示了佛教在契丹与女真人中的传播,所以有大量的佛教相关文物。
琉璃鸱吻
辽代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正脊构件
彩绘石雕信士坐像
辽代
金 “人物图 ”
金代
1988 年1月大同城南 , 云中大学1号金墓出土 。
辽代壁画墓
大同东风里东街北侧出土
大同博物馆的特色主要是对于鲜卑、契丹、女真在大同留下文物的展览。通过文物更加直观地展览了不同民族的样貌,其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塑像、壁画和装饰品。其中塑像最值得关注,因为它相对客观的记录了当时人的长相,很明显鲜卑人和契丹及女真人的长相是有区别的,鲜卑人的长相更加偏向内亚,而契丹或女真人的长相颧骨扁平,脸部较圆。发型上女真人将头部中央剃秃,四周留有长发和辫子,而鲜卑人的塑像的发型则是被高帽子所遮挡。虽然都是北方的民族,但各有其特色,而对比之后的蒙古人的到来,之前的时期可以说是北亚文明百花齐放的时期,反倒蒙古人的到来锐减北亚文明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