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有一种常见的看法:中方研制的武器装备虽在数据表上表现不错,但缺乏实战检验,不能算数。这个说法表面听起来像有道理,但其实并不全面——先不说它本身就是一句空话,事实是不少中国装备早已在海外战场上获得了实战检验,并有真实战绩可查。
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歼?10C在南亚的实战表现为人所知;枭龙战机也曾被尼日利亚空军投入实战;还有一些中国制造的卡车炮在柬埔寨的实战中也展现了威力。这些案例说明,中国武器并非只是“纸面数据”,而是在复杂、残酷的实战环境中被检验过的系统。
最近又有消息指出,中国研制的一套防空系统可能在苏丹战场上取得了战果。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2024年9月左右,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多次击落由土耳其生产的“游骑兵”大型武装无人机。有分析认为,这些战果很可能来自FK?2000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快速支援部队”与中国并无直接关系。公开信息显示,FK?2000曾出口给阿联酋,而阿联酋又将部分系统转交给了乍得。乍得与苏丹(喀土穆)关系长期紧张,阿联酋与“快速支援部队”之间也存在各种联系。因此,FK?2000出现在“快速支援部队”手中,并参与当地冲突,这是多方流转和地区政治错综复杂关系的结果,而非直接的国家间交战。
从技术参数上看,公开资料表明FK?2000的最大射程约为25公里,最大拦截高度约为12公里。它的一个显著优势是能够在车辆以约40公里/小时行进的状态下发射导弹——这意味着系统具备一定的机动发射能力。与早期那种必须短暂停车才能射击的防空系统相比,能边走边打的“移动射击”更适合现代战场上快速机动作战和战术掩护的需要。
虽然40公里/小时并不是极高速度,但在野战部署和部队机动转移时,能够保持移动状态并提供防空掩护,已经大幅提升了部队的生存能力和防空覆盖的连续性。换句话说,FK?2000的设计更偏向实用与灵活,这也解释了它在一些地区冲突中被采纳并投入使用的原因。
总之,把中国装备一概归为“没打过仗就不算数”并不公允。许多国产武器已经在海外得到了检验,表现出实战价值。像FK?2000这样既有机动能力又被外部力量转手用于实际冲突的系统,正好说明了现代武器从“研发—出口—实战”这一链条上是如何运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