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涌现出许多英勇善战、名声显赫的兵团。其中,陈赓兵团、杨罗耿兵团、“二萧兵团”和“元帅兵团”等,都是当时战功卓著、影响深远的部队。
首先要提到的是陈赓兵团。这支部队是解放战争中跨区作战范围最广的王牌主力之一。司令员陈赓、副司令员郭天民都是极具战略眼光和作战才能的将领。在战略追歼阶段,陈赓兵团屡建奇功,创下了歼敌数量最多的纪录,为全国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华北战场上,杨罗耿兵团(即第19兵团)同样声名显赫。这支部队不仅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在平津战役中击溃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为北平和平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兵团的几位主要军政领导在建国后都成为国家栋梁。
司令员杨得志是这支部队的核心人物,建国后长期担任大军区司令员,并在上世纪80年代出任总参谋长,是我军重要的战略统帅。政委罗瑞卿则是唯一一位获得“大将”军衔的兵团政委,后来先后担任公安部部长、副总理、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等职,地位极高。参谋长耿飚在建国后转入外交领域,虽无军衔,但曾任国防部长、副总理等职,是我国唯一一位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可以说,杨罗耿兵团的主要领导几乎都成为了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和国家领导人。
在东北战场上,著名的“二萧兵团”同样令人瞩目。该兵团由大将萧劲光和上将萧华共同领导,因此得名“二萧兵团”。萧劲光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部队成功解放长春,是当时的关键指挥官。后来,萧华被调任特种兵纵队司令,萧劲光则兼任政委。新中国成立后,萧劲光全力投入海军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任海军司令员,任职长达30年,创下前所未有的纪录。萧华则转战空军领域,协助刘亚楼建设人民空军,担任空军政委,后又历任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政委等职,贡献卓著。
此外,由华北第一兵团改编而成的第18兵团,被称为“元帅兵团”,原因在于它曾由两位开国元帅——徐向前与贺龙先后领导。
第18兵团最初由徐向前在解放战争初期组建,仅有6万余人,但战斗力极强。徐帅率领部队在山西地区先后赢得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等关键胜利,成功消灭阎锡山集团的主力部队,为解放山西奠定基础。后来,在战略追歼阶段,该兵团又由贺龙接手,挺进西南,配合刘邓大军作战,最终会师成都,彻底解放西南地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杨成武将军指挥的第20兵团。这支部队被称为“京师兵团”,因为它在战略追歼阶段并未南下,而是承担保卫京津地区的重要任务。平津战役结束后,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入北平筹备开国大典,第20兵团便成为保卫新生中央政权安全的核心力量。司令员杨成武是久经沙场的名将,政委李天焕是杰出的政治工作干部,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文年生也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这些兵团不仅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更孕育出了一批对新中国军政建设影响深远的领导者。他们的故事,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火中崛起、走向辉煌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