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部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名字并不是指三种不同的苗族人,而是指一个地理区域。这个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湖南岳阳、湖北武昌和江西九江一带。如果从地图上看,江西九江距离四川成都有1352公里,湖南岳阳到成都也有1052公里,两个地方相隔千里,似乎与三星堆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从考古发现和文物分析来看,三苗和三星堆之间是有一定关联的。
要理解这种联系,可以从尧帝时期的历史讲起。据传说,三苗部落曾在尧帝时代发动叛乱,尧帝派兵平乱,在丹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部落首领灌兜在战斗中阵亡。值得注意的是,在尧帝时期,并没有“统帅”这一称谓,部落的领袖通常被称为首领。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许多文物,可以追溯到商代末期,通过碳14测年,科学家推测三星堆文化大致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600年之间。而尧帝时期距今约4300年,这表明两者在时间上几乎是重叠的。特别是商金杖这一文物,虽然与商代有联系,但它的出现时间与尧帝时期相距仅百年,似乎并非巧合。青铜器的技术最早可追溯至5000年前,即尧帝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末期,距离夏朝建立还有2000多年。夏朝的覆灭记载早出甲骨文,而甲骨文本身也产生于商代,反映出文字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那么,三苗部落如何接触到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呢?根据传说,在一次大型的篝火活动中,三苗部落的成员将铜矿石放在火堆旁,火势猛烈,将铜矿石烧化,形成了一个铜球。有人拾起这个铜球,发现它异常坚硬,于是部落开始模仿这种方法,制作出了第一批青铜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苗的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铸造体系。苗族的信仰中,迷信成分非常强烈,甚至在今天,许多苗族人民不食猪肉,而喜爱屠牛宰羊。在传统服饰中,他们的头饰上常常装饰着象征牛角的图案,尽管那并不是真正的牛角。 三苗部落因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领导地位,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迁至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这里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苗族虽然有语言,但没有文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三星堆遗址没有发现文字的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苗族才创造了拉丁化拼音文字,正因如此,三星堆遗址仅发现了一些字符,却没有出现完整的文字。 苗族的文化与汉族有所不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祭祀文化。对他们来说,许多看似平常的日子,实际上是祭祀和祈祷的日子。苗族精通苗语和汉语,而汉族则只会汉语。苗语没有统一的文字,只有苗族人自己能理解它。 从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像来看,专家认为这可能与三苗部落的首领灌兜有关。《尚书·舜典》中提到“舜放驩兜于崇山”,其中的“崇山”指的是高山,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云贵川一带有很多高山,正是这些山脉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环境。 此外,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三苗部落的图腾有着相似之处。神树上有九只鸟,而三苗图腾中也有鸟。这表明三苗部落可能曾将鸟作为图腾。传说中,三苗的先民曾遇到过一次饥荒,一位善良的农民看到一只鸟衔着谷种掉入茅厕,谷种在短时间内长得极快,最终将茅坑变成了粮仓,救了许多人。从此,鸟成为了三苗的神明,鸟图腾也由此诞生。 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一些碳化大米,这表明三苗部落大约在5000多年前就已开始种植稻米。传说中的神农氏尝遍百草,发现了可食用的植物,而稻谷正是其中之一。 关于三星堆的起源,虽然有学者认为它是古蜀文明的一部分,但也有观点认为,三星堆的文化与三苗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青铜纵目面具的形象,有人认为它代表着古蜀王蚕丛,但这种说法存在争议。毕竟,蚕丛等蜀王的故事更像是神话,而不是历史记载,三苗部落的历史则更加贴近实际。 三苗部落的迁徙与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几场大战。阪泉之战和逐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战胜了蚩尤部落,而蚩尤的部落一部分归顺了炎黄部落,另一部分则迁往南方,形成了三苗部落。三苗部落后来逐渐强大,对炎黄部落构成威胁,最终在一场地震后战败,部分三苗人迁移到江西、湖南一带,另一部分则迁移到了四川和贵州。今天,苗族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三星堆文明与三苗部落的关系也在慢慢被揭示出来。关于古蜀文明的记载,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记载可能存在掩盖事实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