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在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一架全新的苏-35S战斗机完成了地面测试和飞行测试,缓缓驶出生产线。这是俄罗斯空天军今年收到的第五批苏-35S战机,前四批分别在3月、5月、6月和8月交付。尽管西方的制裁压力越来越大,俄罗斯国防工业却通过“脉冲式交付”模式,顽强应对挑战。在阿穆尔河畔的共青城工厂,工人们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度,确保每架新战机从总装到试飞仅需45天。同时,工厂的年产能力也从14架迅速增加到24架。
产能逆袭:制裁下的“游击式供应链”
尽管西方制裁不断升级,苏-35S的产量大幅提升依然令人振奋,尤其是在中国军事装备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意味着俄罗斯空军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也为美国和俄罗斯带来了更大的战略压力。但这一现象背后,正展开一场全球性的“猫鼠游戏”式供应链斗争。
随着制裁逐渐升级,俄罗斯的高端芯片和钛合金等重要材料供应渠道遭遇了断裂。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俄罗斯通过土耳其等中介渠道成功获得了台积电生产的7纳米芯片,甚至将民用伊尔-76运输机改装为“零件走私专用机”。这些创新性的策略帮助俄罗斯克服了不少难题,但同时也让苏-35S每批战机的配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妥协,甚至最新交付的战机雷达系统也混用了三种不同代次的雷达。
钛合金短缺是另一个困扰俄罗斯航空工业的瓶颈。以苏-35S为例,机体约20%的材料是钛合金,原本由乌克兰提供的钛合金供应断裂后,俄罗斯不得不改用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粗加工钛合金。这一调整使得战机的机翼寿命从原先的6000小时大幅减少至4000小时。然而,随着俄罗斯开始生产自有的钛合金,预计到2024年,俄罗斯将大幅减少对外依赖,甚至可减少一半的钛合金进口需求,这对增强俄罗斯的战略自主性至关重要。不过,这一切的背后,是巨额的研发投入,俄罗斯为此已投入超过300亿卢布。
与此同时,俄罗斯自主研发的Baget-53航电计算机也面临技术瓶颈。由于无法获取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先进光刻机,俄罗斯只能勉力维持航电计算机的良品率,甚至只能将从拆解的洗衣机中提取的电子芯片作为临时替代。
战场检验:四代机的优势与短板
尽管苏-35S被誉为“第五代战机”,这一称号更多是对其综合性能的高度评价。它的AL-41F1S矢量发动机可以提供高达14吨的推力,使得该机能够以2.25马赫的速度飞行,作战半径达到1600公里。在乌克兰战场,苏-35S凭借其卓越的机动性多次成功躲避AIM-120导弹,展现了不容小觑的机动优势。
然而,苏-35S虽然具备强大的火力和防空能力,但其短板也显而易见。根据开源情报显示,自2022年以来,至少8架苏-35S被击落,这暴露出其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多目标追踪时容易受到干扰的问题。此外,苏-35S的雷达反射截面达到5㎡,几乎是F-35的5000倍,这让它在敌方雷达的探测范围内暴露得较为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俄罗斯工程师提出了具有“俄式智慧”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机翼上增加等离子体隐身涂层,能够减少约30%的雷达反射信号;同时,在驾驶舱加装红外抑制格栅,以对抗单兵防空导弹。这些改进措施的成本远低于隐身战机,仅为隐身战机的1/20。
全球博弈:军火市场的暗流与背叛
苏-35S的交付不仅增强了俄罗斯的军力,也在全球军火市场上引起了重大波动。在阿尔及利亚的乌姆布瓦吉空军基地,卫星图像显示,24架苏-35S战机停放在停机坪上,涂装为沙漠迷彩,机身喷有阿尔及利亚的军徽。原本,这批战机是埃及的订单,但由于美国的威胁制裁,这批战机在俄罗斯滞留了三年,最终由阿尔及利亚接手。这一变动使得阿尔及利亚通过增强空军力量,形成对摩洛哥F-16V战机的压制态势。
这一事件反映了全球军火市场中复杂的博弈,不仅仅是技术和策略的较量,还深刻影响了各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中的军事利益争夺与相互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