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早已为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做了周密的预案,因此即使出现突发事件,也不可能改变“玄武门之变”的结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早在隋大业九年就去世了。若她还在世,李渊肯定不可能如此放松,晚年甚至再婚生子。如果她还在,她也不可能与李世民共同生活,而是住在皇宫里。如果有人试图伤害窦皇后,问题就变得复杂了,直接涉及到李世民、李渊、李建成等多个关键人物。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简直是天方夜谭。
如果袭击的是李世民的妻妾和子女,那确实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因为当时,除了李世民的直系亲属外,秦王集团的许多重要成员家属也都藏身于李世民的弘义宫。一旦他们受到威胁,秦王集团的军心可能会动摇,事态将变得更加复杂。但李世民显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李世民曾住在太极宫的承乾殿,直到他在武德七年搬入由李渊特别为他修建的弘义宫。弘义宫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庞大,修建时间长达三年。虽然它的规模宏大,但位置较为偏远,位于长安城的西北方向,距离长安城不近。这一位置偏僻的缺点,反而给“玄武门之变”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从弘义宫向东,一两里地便是长安城的北门芳林门,稍远一些便是玄武门。这一地理位置使得李世民的军队可以快速通过,夜晚进攻时尤其便捷。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晚,大部分李世民的军队就是通过这一路线,绕过芳林门,经过玄武门,进入太极宫的。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在弘义宫周围构筑了两道防线,以应对任何可能的突发情况。第一道防线就是芳林门,由李世民的亲信高士廉负责。为了确保安全,李世民还使用了“特种部队”——死囚。高士廉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释放了囚犯并让他们在短短七里路内赶到芳林门,帮助守卫这一重要位置。
第二道防线就是弘义宫的城防系统,弘义宫周围有城墙、护城河,还有三座城门,使得宫殿防守难度增大。当天,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留守在弘义宫,指挥着少量军队。虽然守军不多,但由于宫内有李世民亲信的家属,人数总计也不在少数。即便如此,弘义宫的防守仍然需要面对来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威胁。
对于“玄武门之变”中的万一失败情况,李世民的预案之一是撤退至洛阳,准备占领陕东地区,进行割据。据史书记载,李世民早在几个月前就派人秘密与洛阳周边的地方豪杰建立联系,准备通过他们集结力量,以应对事变失败时的紧急撤退。这一方案可以保证秦王集团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找到一条生路。
如果事变计划失败,或者有人试图袭击弘义宫,李世民的预案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具体而言,李世民并不依赖单一防线,而是利用整个长安城的地形和预设的兵力,确保自己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采取行动。
即便李建成的支持者在玄武门外发动袭击,试图夺取弘义宫,李世民也早有准备。长林兵虽然人数占优,但在李世民的周密布防下,最终并未能成功攻破弘义宫。当薛万彻等人想要绕过李世民,直接攻击弘义宫时,尉迟恭及时采取了行动,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作威胁,最终使得长林兵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动力。
整个过程显示了李世民的周密筹划与果断决策,秦王集团不仅保护了自己的亲属,还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之所以毫无防备地被偷袭,完全是因为李世民早早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确保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