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二十八将”是指在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位大将。由于他们的画像被刻画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所以这些英雄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这种以画像纪念功臣的做法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当时,匈奴投降后,汉宣帝为了纪念那些辅佐他建立汉朝的功臣,在麒麟阁上刻画了十一位功臣的画像,形成了“麒麟阁十一功臣榜”,也为后来的类似榜单奠定了基础。类似的例子还有唐朝的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刻画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于凌烟阁,这便是有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
不过,和这些榜单不同,“云台二十八将”的设立者并非光武帝刘秀,而是刘秀的继位者——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而且,令人讽刺的是,虽然“云台二十八将”是为了纪念刘秀的开国功臣设立的,然而,除了位列第十五的马武外,其他二十七位功臣在设立榜单时都已经去世,甚至连刘秀本人也不知道这个榜单的存在。
这些功臣的排名和选拔过程有其独特之处。刘秀起初能够迅速崛起并登基称帝,得到了许多豪族士族的支持。而“云台二十八将”正是这些士族和豪门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选拔标准便是“士族出身”。刘秀在早期的起义过程中,得到了如南阳、颍川等地豪族的支持,这些豪族不仅有强大的家族背景,还拥有私人武装,为刘秀的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河北集团的力量更为重要,因为刘秀起初的根据地在河北,而这些豪族的私人武装正是支撑刘秀成功的关键。
“云台二十八将”中的人物构成也反映了东汉初期两大豪族集团的分布:河南集团和河北集团。其中,河南集团有11位人物,而河北集团有7位。而河北集团的重要性则远超过河南集团,因为刘秀当时并未完全控制南阳和颍川等地,这使得河北集团成为了刘秀早期的重要依靠。
从人物阵容来看,“云台二十八将”的成员组成了刘秀的不同阶段的追随者。刘秀早期最亲密的追随者包括了他的朋友朱祐,以及臧宫、傅俊、王霸等。随着刘秀的势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将领加入了他的行列。直到刘秀在这些功臣的帮助下登基称帝,云台二十八将的阵容才最终成型。
关于这些功臣的排名,也引发了后人不少争议。最为争议的便是“邓禹排名第一是否名副其实”。邓禹作为刘秀的重要谋士,确实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打下大量的军事胜利,但他却在刘秀的重要决策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邓禹善于识人,常常为刘秀推荐合适的人才,同时他还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即便在遭遇挫折时,邓禹仍然没有背叛刘秀,而是冒险回到刘秀身边,这种忠诚与牺牲精神非常难能可贵。
另外,关于“谁的军功最大”,也存在不同看法。冯异、吴汉、岑彭等人都曾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冯异被认为在治才方面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他治理关中的成就。但在军事指挥上,冯异略显逊色。相较之下,岑彭则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屡取得胜利,若不是遭遇公孙述的暗杀,岑彭很可能成为东汉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至于“云台三十二将”这个说法,它的由来是,汉明帝在设立“云台二十八将”榜单不久后,又增加了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这四人后来被称为“副榜”或“附榜”。其中,王常是绿林军的首领,李通是刘秀的妹夫,窦融是河西联盟的首领,而卓茂则是唯一的文官。他被列入榜单的原因,更多是为了证明刘秀的正统性。
总的来说,虽然“云台二十八将”的名单引发了很多讨论,但每一位功臣在东汉初期的建立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被遗忘的功臣,如阴识、邓晨、来歙和马援等,他们同样为刘秀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