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驷是秦孝公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第一任国王。他在公元前338年继位,公元前325年开始称王,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王”这个头衔的君主。
嬴驷继位后,首要任务就是清除政敌,最先被他除掉的是商鞅。商鞅之所以成为秦惠文王的威胁,原因有三:
首先,商鞅之所以能够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因为他的霸道政策打动了秦孝公,而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强力手段。在当时,秦国的法制体系已经初步完善,商鞅本身的作用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商鞅的影响力过于强大,已经成为了秦惠文王的潜在威胁。在君主制下,权力的象征只能属于一个人,商鞅再强,也无法容忍有第二个最高统治者。因此,当商鞅被公子虔和公孙贾陷害为谋反时,秦惠文王顺势除掉了他,并借此机会清除了商鞅的党羽。
第二,秦惠文王与商鞅之间的个人恩怨也影响了他的决定。年轻时,嬴驷曾因犯禁被商鞅用墨刑处罚过,商鞅的做法让他深感不满。即便如此,这并不是他除掉商鞅的根本原因。
第三,秦孝公曾有意让商鞅继位,但商鞅拒绝了。那时商鞅的威望非常高,几乎家喻户晓。对于秦惠文王来说,商鞅的存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必须除掉。
当时的战国时期,各国纷纷称王,标榜自己独立。楚国在春秋时期率先称王,而魏国在公元前344年也开始称王。最初,魏国的称王仪式堪比天子,然而很快就被齐国击败,齐国随即开始称王。秦惠文王则是在击败魏国之后开始称王的。
秦惠文王处理完国内问题后,开始对外扩张。他先是于公元前330年指派大良造公孙衍在雕阴打败魏军,魏国因此将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接着,秦国在公元前329年继续进攻魏国,成功占领了汾阳皮氏和曲沃。公元前328年,秦国再次东进,攻占了蒲阳,魏国被迫割让了十五个县。由此,秦国完全吞并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并在黄河北岸建立了进一步扩张的战略基地。
随着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嬴驷在公元前325年正式称王,此后,燕、赵、魏、中山和韩国开始互相承认“王”的称号。各国纷纷以独立王国的身份进行争霸,不再以周王室为名。
公元前317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攻秦,秦惠文王派出樗里疾迎战,并在修鱼大败联军,斩首八万,最终联军溃散,各国回国。
在此之后,张仪建议秦惠文王通过攻占韩国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韩国是通往东周和西周的关键之地,一旦吞并韩国,秦国便可向四面扩张。而另一位谋士司马错则建议攻打巴蜀,因为巴蜀资源丰富,是一块宝地。虽然两位谋士的建议不同,但最终秦惠文王选择采纳司马错的方案,进军巴蜀。尽管张仪与司马错意见不同,但他们都在伐蜀的战争中共同指挥。
在伐蜀过程中,《本蜀论》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秦王找到了一条通往蜀国的路,是因为蜀王贪图金牛,派人开辟了通道。秦国通过这条路顺利攻灭了蜀国,接着也灭掉了巴国。
公元前317年,在五国联军合纵攻秦的同时,义渠趁机袭击秦国。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4年展开大规模反击,夺取了义渠的25座城池。
秦惠文王最终于公元前311年去世,享年46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除了战功赫赫,他还在政治和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尤其是在与列国复杂的斗争中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秦惠文王在用人方面极具眼光,特别是他重用张仪,利用“连横”策略破解了六国的“合纵”,为后来的嬴政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