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初期勤政有为,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局面。但即便他治国有方,也始终解决不了一个顽固难题——贵族官僚疯狂兼并土地。
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土地就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谁拥有土地多,谁就过得更好。于是,各路人马纷纷上阵:富商出钱买地,官员靠权势夺地。然而土地总是有限的,小百姓却最受伤。他们因为灾荒、赋税或债务被迫卖地,甚至家破人散,最终只能流离失所。
结果,全国范围内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权贵手中,朝廷推行的“均田制”几乎成了一张空文。唐玄宗屡次下令禁止,却始终无济于事。因为真正的问题,就出在朝廷内部这些手握大权的人身上——他们表面遵守法令,暗地却照样侵占,不断带头“违规”。
当时最夸张的典型,莫过于太平公主。她几乎占尽了长安最肥沃的庄园田地,甚至有人调侃:“到底是她的地多,还是皇帝的地多?”宰相李林甫也是狠角色,凭借赏赐得来的豪华别墅,加上各种买来的田产,简直比小一座城还大。吏部侍郎李彭年因为疯狂买地,被称为“地癖”,意思是对土地上瘾。还有郑岩、卢从愿等人,也都是占地上百顷的大地主。玄宗心知肚明,但最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这些人所积累的土地,远远超过家庭生存所需,更多只是作为身份的炫耀。可树大招风,结局往往凄惨。太平公主被诛,田产全数抄没;李林甫落败,家族流放,豪宅成了别人的产业;李憕死于战乱,庄园成了寺庙;卢从愿因贪田错过了宰相之位。到头来,聪明人反倒跌了大跟头,所谓“智者无智,能者失能”。
相比之下,宰相张嘉贞倒是看得通透。当亲戚劝他买地时,他说:“我做官已久,不缺吃穿。若有朝一日得罪圣上,再多田产也保不住。更何况别人辛苦攒下的田庄,死后往往被败家子挥霍,毫无意义。”他的话让人佩服。还有卢怀慎,他一生清廉,去世时家中空空,却因此留下千古美名。
土地确实是古代士大夫生活的根基。他们琴棋书画、吟诗作对、饮酒赏月,背后都靠地租支撑。许多人向往的生活模式是:有田有庄,仕途顺利时可为高官显贵,若退隐也能归园田居,逍遥自在。
大诗人王维就是这种生活的代表。他在辋川建有一座风景绝美的别墅,山水清幽,亭台林立。他仕途失意后,便与几位好友在此隐居,划船、听蝉、观鸟、食素、参禅,最终成为“田园诗祖”“水墨画鼻祖”。临终前,他悟出人生真谛不是名利与富贵,而是“空”。于是他将整座辋川别墅捐给佛门,与当时普遍的土地兼并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告诉我们:土地可以带来荣耀,也可以带来灾祸。贪婪者终将失去,清醒者才能留下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