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非常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按照礼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太子的地位通常由嫡长子担任。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完全如此。在明朝16位皇帝中,真正以嫡长子身份顺利登基的只有4人;而被立为太子的嫡长子则有7人,其中3人最终未能登上皇位。
那么,这7位嫡长子太子是谁?为什么有的没能成为皇帝呢?
---
朱标: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
朱标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原配马皇后的长子。《明实录》和《明史》都记载他是嫡出。然而,后世有人提出异议,依据是《南京太常寺志》中说朱标的生母是李淑妃。但这本书早已失传,且相关说法已被考古证伪。李淑妃的父亲在朱标出生时年纪尚轻,且并未投奔朱元璋,不可能有资格生下太子。更何况,朱标被立为太子时,朱元璋多次强调“嫡长继承”,显然是为了向天下人表明朱标的身份无可置疑。
可惜的是,朱标在巡视陕西归来后因劳顿生病,不久便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绝,只好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最终传位于他。
---
朱允炆之子朱文奎:下落成谜
朱允炆即位后,将年幼的嫡长子朱文奎立为太子。朱元璋曾嫌弃他的出生日期“日月皆终”,象征不吉,但这并未影响朱文奎的正统地位。然而,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仅4年,便被朱棣夺位。朱棣声称朱允炆与太子一同死于宫中大火,但史书却说朱文奎“下落不明”。至今,他的生死依旧是个谜。
---
朱高炽:朱棣犹豫之后的选择
朱棣靖难成功后,面临是否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的问题。当时,二子朱高煦因作战勇猛,屡次救父于危难,几乎动摇了朱棣的决定。然而,朱高炽是嫡长子,且早已被祖父朱元璋认定为继承人。若朱棣再违背嫡长继承,恐怕会动摇皇位的合法性。加之文臣的支持,以及朱棣对孙子朱瞻基的宠爱,他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炽登基后,虽然仅在位不到一年,但他的儿子朱瞻基延续了这条正统血脉。
---
朱瞻基:仁宣盛治的缔造者
朱瞻基自幼深受祖父朱棣的喜爱。朱棣甚至做梦预示朱瞻基是大明的“祥瑞之子”。朱瞻基从9岁起接受严格培养,既学习经史,又随军征战,深得朱棣看重。最终,他登基为帝,开创了明朝的黄金时代——“仁宣之治”。可惜,他英年早逝,仅在位10年,之后大明逐渐走向衰落。
---
朱祁镇:土木堡之变的皇帝
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嫡长子。他的母亲孙贵妃后来被立为皇后,因此朱祁镇的嫡长身份没有争议。即位后,他因土木堡之变被俘,大明损失惨重,国运由此急转直下。虽然他是嫡长子正统继承人,但能力不足,成为明朝转折的关键人物。
---
朱厚照:独生皇子,英年早逝
朱厚照是明孝宗与张皇后的独生子。他不仅是嫡长子,更是明朝首位出生时父亲已是皇帝、母亲也是皇后的皇子。张皇后没有其他儿子,所以朱厚照地位稳固,几乎不存在废太子的风险。
然而,朱厚照在位时荒诞放纵,又早逝无子,最终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即著名的嘉靖帝。从此,明朝皇位继承逐渐复杂化。
---
朱慈烺:大明最后的太子
崇祯帝朱由检的嫡长子朱慈烺,是明朝近120年来皇帝的第一个嫡长子。他自小深受父亲疼爱,崇祯还亲自为他挑选老师、修改教材,希望他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
然而,国运已尽。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朱慈烺被封为“宋王”,随后便失去了踪迹。至此,明朝的嫡长子传承也走到了尽头。
---
总结
明朝的太子中,共有7位是嫡长子。
- 朱标、朱文奎、朱慈烺因早逝或国破而未能登基;
- 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厚照则顺利继位。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嫡长子因自身过失而被废,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少见。相比唐朝嫡长子屡遭废杀,明朝的嫡长子们要安全得多。
可以说,尽管明朝皇位继承中并不总是嫡长子上位,但嫡长子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得到了相对稳定的执行。
你是否觉得,明朝的嫡长子们比起唐朝,确实更“幸运”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