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从统一到崩溃,前后满打满算一共十五年——秦二世元年,此时秦始皇可谓尸骨未寒,大泽乡起义就爆发,之后反秦运动风起云涌,秦在经过三年战争中,最终陷入崩溃。
而关于秦的灭亡,到底谁是首功,后世也争议很大:
有认为是刘邦的。理由是刘邦大军最先进入关中。秦的末代国王子婴也是向刘邦投降。所以秦是被刘邦灭亡的。从这个视角认为,汉灭秦的说法不能算错(毕竟,刘邦此时的势力算是汉朝的前身);
当然更多人认为是项羽,因为楚霸王的军队才是反秦义军的主力。如果不是项羽拖住秦兵主力,刘邦也没办法轻易捡漏。所以后来鸿门宴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羽恼怒刘邦的投机取巧。
其实我个人觉得,不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是灭掉秦的头号功臣。
真正把秦搞垮的人,是赵高。
或者说,是内讧,搞死了秦国。
1、秦的暴政与优势
很多人对秦末历史产生误会,认为是这样的剧本:大泽乡起义以后,天下反秦起义风起云涌,秦兵不断溃败,最终秦朝灭亡。
但其实并非如此:秦二世做皇帝一共三年时间,但是在这三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秦都是具备绝对优势的。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秦具备军事优势。
其实当代历史爱好者群体里存在一个搞笑现象:那就是现代人好像比当时的老百姓更清楚秦朝。比如现代人往往认为,陈胜在大泽乡告诉九百个戍卒说违背了去渔阳的期限都会死是一个骗局,理由是按照现在的出土文物证据证明,按照秦法规定,就算是违背了期限,也不是死罪。
其实这个说法的搞笑就在于脱离生活:把理论当成实际了。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华民国那会儿关于司法方面的法律几乎照搬欧美,内容不外乎也是禁止刑讯逼供、屈打成招。如果一千年后,出土民国时期的法律条文,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民国时期的刑讯逼供内容都是捏造,理由是民国法律不让这么干。
更可笑的是:陈胜的“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以及“天下苦秦久矣”的宣传,在当时的秦朝社会上引起了太多的共鸣。但是在现代,居然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爱民如子。真是让人无语。
其实秦本质上就是建立在暴政上的王朝。但是,秦具备维持暴政的本钱,那就是军事优势。
实际上,这个优势在秦末依旧存在。
2、秦的灭亡
军事斗争是非常专业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技术:因为军事的指挥、管理、协调对军队战斗力的发挥影响很大。
因此,当陈胜起义初期,起义军一度进入关中。当时二世朝廷一度让章邯组织刑徒军迎战起义军,最终轻松打爆起义军——这就说明在军事上,指挥官和管理层的重要性。
所以在秦末很长一段时间内,秦兵都具备优势。当然,面对六国故地星火燎原的局势,秦最好的选择是回撤主力秦兵守住秦本土,徐图关东区域。但是秦出现战略失误,当然,秦的高层也确实具备这个底气:那就是起义军总体来说,真的打不过秦兵——虽然项羽巨鹿之战打败了一支秦兵,但是主体来说,秦兵的军事优势没变。
但是,秦的高层出现了变量:赵高弄权。
所以当章邯和反秦义军对峙的时候,反秦义军派人劝说章邯,同时表示:秦历史上,白起、蒙恬这样的名将,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就算你章邯把反秦义军消灭了,你觉得就你和赵高的关系,赵高就能饶了你?
其实反秦义军说的也是实话:章邯确实有这个顾虑。于是,章邯宣布投降。
章邯的投降,导致秦失去了主要武装力量的支持。所以此时,秦即便是想守住本土,也成了奢望:一方面没了军事人才,一方面也没了足够的秦兵。
所以说,秦是怎么灭亡的?
是赵高对章邯的迫害,或者说,秦统治者的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