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长期的战乱让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尖锐,却迟迟得不到缓解。在这种情况下,新建立的西汉王朝迫切需要恢复生产、稳定政权。于是,从刘邦开始,西汉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以此减轻农民和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
然而,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政策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休养,一些诸侯王和大地主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富豪们也不断盘剥百姓。结果,普通百姓的生活改善并不明显,反而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引发了诸侯王的叛乱。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时任梁怀王太傅的贾谊多次上书,建议改变“无为”的方针。他在《治安策》中指出,当社会风气走向不敬、混乱时,再主张“无为”就会酿成更大的危机。采纳了他的建议后,西汉朝廷逐渐从“无为”转向“有为”。
到汉武帝即位后,这一转变达到高潮。汉武帝推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并大幅调整对内对外政策。他不再延续文帝、景帝时期的守成与休养,而是提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理念。其间,西汉对匈奴发动了十五次大规模战争,还出兵南越、西南,甚至征服了滇国。经过多年征战,汉朝疆域几乎比秦朝时扩大了一倍,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但频繁的用兵也让国力消耗严重。晚年,汉武帝遭遇了“巫蛊之祸”,失去了长期培养的太子刘据,政权因此失去了理想继承人。之后,李广利率七万大军出征匈奴,却因失败而投降,加上国内因连年征战导致百姓负担沉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西汉政权陷入了危机。
面对内忧外患,汉武帝不得不反思。征和四年,他否决了桑弘羊“继续加派戍卒到轮台”的建议,并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在诏书中,他承认自己“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并表示今后要停止一切加重百姓负担、耗费国家财力的政策。这标志着汉武帝开始对自己长期以来的施政进行深刻反省。
《轮台诏》被视为汉武帝政策的重大转折点,西汉政权重新回归到文、景时期的“与民休养生息”的路线。这一转变,使西汉避免了因国力透支而迅速覆灭的局面,让政权重新走上稳健的发展轨道。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成就斐然,但他的一生也充满争议。无论如何,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功绩与影响,足以使他被称为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