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踩着黄土到陕北时,只剩七千多人。裤腿还沾着雪山草地的泥,草鞋磨得露了脚趾,身后国民党的追兵却突然慢了 —— 之前从江西追到四川、咬着不放的几十万大军,怎么就不追了?
不是老蒋心善,是这背后藏着五重 “绊马索”,把国民党的追兵牢牢缠住,也给红军留出了喘息的机会。
一、红四方面军 “南下”,替中央红军挡了枪
1935 年 6 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时,原本该是合力北上的局面。可红四方面军负责人张国焘,看着自己手里 8 万兵力(是中央红军的四倍),非要南下四川,跟中央闹起了分裂。
这一闹,正好帮了中央红军。老蒋最怕红军在四川站稳脚跟,赶紧把追中央红军的精锐 —— 薛岳的 6 个师、胡宗南的第一军,全调去川西堵截红四方面军。1935 年底的川西高原上,堆了二十多万国民党军,就盯着红四方面军打。
等中央红军 10 月到陕北时,追兵主力还在四川 “死磕”。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打了半年,从 8 万人拼到只剩 4 万,才不得不重新北上。可这半年时间,中央红军已经在陕北喘过气,还和刘志丹的部队接上了头。
二、陕北不是 “荒地”,早有红军的 “老根据地”
很多人以为红军到陕北是 “白手起家”,其实刘志丹、谢子长早在这里扎了根。1932 年起,他们就领着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闹革命,建了陕北苏维埃政权,老百姓早就认 “红军” 的牌子。
1935 年 9 月,徐海东带着红二十五军先到陕北,和本地红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手里有四千多人,还控制着延川、延长等县城。中央红军一到,两边合兵,立马有了稳固的根据地 —— 不再是长征路上 “走哪算哪” 的流动作战。
老蒋想打陕北,就得先啃这块 “硬骨头”。可陕北黄土高原全是沟沟壑壑,中央军的重炮、卡车根本开不进去,运粮食还得靠驴车,走一路被红军游击队袭扰一路。当地老乡还帮红军藏粮食、送情报,国民党军在这连口热饭都难吃上。
三、张学良、杨虎城:老蒋的 “刀”,根本不想砍
老蒋怕自己嫡系部队在陕北吃亏,想了个 “借刀杀人” 的主意 —— 让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当 “剿共” 主力。可这两位,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张学良的东北军,1931 年丢了东北,官兵背了 “不抵抗” 的骂名,天天想打回老家。1935 年 10 月劳山战役,东北军 110 师被红军全歼,师长何立中阵亡;11 月直罗镇战役,109 师又被打垮。老蒋不但不补兵,还趁机取消这两个师的番号,停发军饷 —— 明摆着要借红军削弱东北军。张学良心里门儿清:再打下去,自己这点家底就没了。
杨虎城是陕西 “地头蛇”,更怕老蒋。他怕红军坐大,更怕中央军借 “剿共” 名义进陕西,把自己挤走。1936 年初,他干脆跟红军秘密达成协议:不打仗、互通商,甚至悄悄给红军送子弹。前线常出现奇景:两边士兵隔着战壕扔香烟,枪响也是 “朝天放”。
四、两广事变:老蒋的 “后院” 着火了
1936 年 6 月,就在中央红军刚站稳脚跟时,南方出事了。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打着 “抗日救国” 的旗号反蒋,凑了 30 万大军,连空军海军都拉出来,往湖南打。
这可比陕北的事急多了!老蒋赶紧把南方能调的 40 万中央军,全派去堵两广联军。他还玩 “银弹攻势”:花 300 万港币收买广东空军司令,让几十架飞机叛逃;又花 150 万大洋策反广东军长余汉谋。陈济棠 7 月就垮台跑路,李宗仁硬撑到 9 月才和解。
这场 “两广事变” 闹了三个月,把老蒋的精力全拖在南方。等他 10 月腾出手回头看陕北,红军已经招兵买马,根据地扩到了二十多个县 —— 再也不是当初那支 “人困马乏” 的队伍了。
五、西安事变:最后一推,逼停了 “剿共”
1936 年 12 月,老蒋飞到西安,想给张杨最后通牒:要么全力打红军,要么东北军去福建、西北军去安徽,换中央军来。这等于要拆张杨的台,夺他们的地盘。
12 月 9 日,西安学生游行请愿抗日,被军警开枪打伤。张学良赶到现场,学生们举着血书喊 “张副司令抗日”,这话像刀子扎在他心上。12 月 12 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突袭华清池,在骊山石缝里活捉了穿着睡衣的老蒋;杨虎城则在西安扣了陈诚等大员 —— 这就是西安事变。
老蒋被抓后没辙,只能答应 “停止剿共、联合抗日”。1937 年 2 月,国民党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打了十年的内战,终于停了。
回头看,红军到陕北后国民党不追,不是某一个原因。是红四方面军的牵制、陕北的根据地、地方军阀的消极、两广事变的搅局,最后加上西安事变的 “临门一脚”,才让历史拐了弯。这不是运气,是中国革命在绝境中,抓住了每一个可能的机会。